学校 |
|
执教者 |
|
年级班级 |
|
日期 |
|
教学课题 |
|
评课者 |
|
项目 |
要 求 |
评价 |
等第 |
得分 |
A |
B |
C |
|
|
教学目标 |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合理、科学 |
3 |
2 |
1 |
|
|
2、注重环境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并举 |
3 |
2 |
1 |
|
|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潜能及其开发 |
3 |
2 |
1 |
|
|
内容设计 |
1、符合《指导纲要》要求及学生的身心特征 |
3 |
2 |
1 |
|
|
2、正确处理好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环境教育活动间的相互渗透关系,使学科型活动课既自然又体现出活动的主体地位 |
3 |
2 |
1 |
|
|
3、符合当地环境发展的现状、反映时代要求 |
3 |
2 |
1 |
|
|
4、体现出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设计新颖有创意 |
5 |
4 |
3 |
|
|
教学方法 |
1、符合环境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标,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
5 |
4 |
3 |
|
|
2、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获得对环境知识的领悟、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环境行为、技能技巧的习得形成 |
5 |
4 |
3 |
|
|
3、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多种方法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培养合作精神 |
5 |
4 |
3 |
|
|
4、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
5 |
4 |
3 |
|
|
教学过程 |
1、环境教育从学科教学引出时自然贴切,不牵强附会 |
5 |
4 |
3 |
|
|
2、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时间保证在1/2以上 |
5 |
4 |
3 |
|
|
3、活动内容的安排合理、主题鲜明突出,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而均衡 |
5 |
4 |
3 |
|
|
4、师生之间充满平等民主的气氛,教学活动的的策略由师生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
5 |
4 |
3 |
|
|
5、符合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规律 |
5 |
4 |
3 |
|
|
6、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启发的效果 |
5 |
4 |
3 |
|
|
教学效果 |
1、教学过程是否自始至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是否在进行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
5 |
4 |
3 |
|
|
2、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否提高,环境技能是否习得 |
5 |
4 |
3 |
|
|
3、学生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向好的方向转化 |
4 |
3 |
2 |
|
|
4、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也利于其它能力(如实验、创造、表演等能力)的提高 |
5 |
4 |
3 |
|
|
5、是否能影响周围人群环境行为的改变、环境意识的提高 |
4 |
3 |
2 |
|
|
6、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否强烈,合作精神如何 |
4 |
3 |
2 |
|
|
总体评价:
|
得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