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语言实践的最佳武器
本学期为了研究课题,我从网上购买了《让课堂说话》这本书,这本书一到手中,我就专心致志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感叹;大师就是大师啊!
这本书分三个编章:第一编章为我思,朱煜老师通过自己阅读文章以及名著,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第二编章为我评,这一编章朱老师对自己所听的特例进行点评。第三编章就是我教,写了一些自己的课堂实录。特别是关注表达形式,指导言语实践。”这一小节我反复读了又读,越读越能读出味儿。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课文作者的表达特点并学习体悟,模仿练习,才能将其转化成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关注课文内容,只在内容分析上用力,就会造成学生知道了作者写了什么?而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朱老师提到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特点。小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如的应用语言文字首先得向语文学习。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常常遭到各种有理由或没理由的批评,但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语文教材依然会文选的方式呈现。所以教师认真钻研好的课文,读懂作者的表达方式,了解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情感思路是落实关注表达的基础,教师读懂了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感受。
朱老师以《将相和》一课中的一段为例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廉颇的骄傲自大,如果教师上课时让学生交流,从句子里感受到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上,那么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就得不到发展。而是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两个句子,进行对比。
1.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请大家比较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区别。多了一个字,会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呢?请大家先读一读再交流。那么他们不一样在哪儿呢?请听老师读。(教师用不一样的语气朗读这两个句子)
生:加了一个他,廉颇骄傲的语气就更明显了。
师:请大家自己再读读看,感受语气的不同。
通过上面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受到廉颇的自大,更学会了感受自己的感情色彩,以此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
言语实践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不能分割。学生在学会表达的同时必定能更好地体会内容。在运用表达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母语的美妙,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母语的兴趣。如果设计得当、巧妙,通过言语实践,教师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传布普世价值,开展思想启蒙。想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教。教,要讲究方法。让学生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秘密,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口头书面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用好教材,精心设计,用设计感吸引住学生,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是培养学生语实践的最佳武器。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语文课题组 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