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2021.2—2021.6课题研究读书心得《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
本学期为了研究课题,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看完之后,我的收获颇多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以前我总是关注学生们字音能不能读准,句子会不会解释,文章意思明不明白,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有了新的启发和收获。
王崧舟老师从统编小学文言文编排特点、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三个方面进行讲座。编排特点,三年级开始出现文言文,与人教课本比篇目越来越多,学断提前,数量上增加到14篇,原来一共4篇,这是在传递着一个消息,涉及中华文化传统的文章比例在增加。这也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王老师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有基本模式与策略,但模式不能固化,要有变通。通读环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悟读环节,知晓大意、体会涵义,练读环节,积累语言、读写互动,熟读环节,积累文言、积淀语感,熟读环节要贯通整个教学环节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第一要务就是积淀语感,文言文的第一个文当修饰讲,第二个文指的是文意、文章。所有的文言文第一环节一定是通读,王老师以自己执教的《天籁》为例,展示了第一环节的通读,先是跟读、对读,然后是指名读,积淀语感经验。王老师还提供了多种读法来进行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随便去读,读要找准时机,要设计,从参与人数来看分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从老师和学生互动情况来看分泛读听读、 领读跟读、引读接读,从组织程度来看分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等等。
反对逐字逐句的串讲,可以遵守四个原则:放过、突出、深化、分离。例如,《囊萤夜读》不能串讲,放过古今语义相同的字词,注释里的词语不讲;突出“囊”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当炼囊讲,第二次当名词讲。升华的点“囊萤”,弄清楚谁囊萤,为什么要囊萤,怎么囊萤,囊萤用来做什么,人们记住的只是囊萤吗,让学生在囊萤和勤学之间建立联系,囊萤是为了勤学不是为了玩。分离,“以”的意思,“照书以夜继日”、“孔指以示儿曰”“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以的意思。
学习文言文学习这个文化自觉应该高度传承,第一个层次是文字,重在关注文字,擦亮慧眼,抓住有文化内涵的文字,例如《两小儿辩日》,抓住“辩”字;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体会文章中的逆向思维、分析推理思维、类比思维等,如《司马光》一般救人让人脱离水,而文章是让水脱离人,第三个层次是文学,贵在贯通文章脉络的的核心意向,例如《爱莲说》里,莲对君子文化的推崇。
王老师从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模式再结合相应的实例,让我在王老师的讲座中领会了,文言文教学不仅应怎做还体会到了应该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