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宗玥)《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古文教学研究》个人小结
发布时间:2021-06-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宗玥

(宗玥)《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古文教学研究》个人小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我作为《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古文教学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一学期来,本人用心参加课题组的集中学习,撰写学习心得,钻研小古文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水平。

 二、阶段性成果。

(一)明确了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实践学研究的必要性。其一,这种必要性来源于文言文本身。作为记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书面语言,与记载近百年历史文化相比,孰重孰轻?作为一个师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文明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其二,这种必要性来源于课标要求。课标宏观的理念指导,需要微观的教学方法赖以实现。其三,这种必要性来源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的简单、粗糙、浮夸都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确立了研究方向。本次研究工作,将紧紧依托课程标准,从阶段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入手,遵从因材施教的原则,寻求达成各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简约、真实的小学文言文基本教学模式。  

(三)确定了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学习、汲取、融合别人的先进经验、方法。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演化、修正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纯熟。因而,拟定主要的的研究方法为案例法、文献法、实践法。   

三、反思及后继研究。  

反思两个月的研究历程,对小学阶段小古文阅读教实践学方法研究,仍感到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阶段性目标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具体要求,为达成这个要求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灵活性。比如,相同的教材也可以同课异构;同一阶段性目标也需要不同的方法,如阅读教学,这里面有诵读的语调、节奏,是纯粹的读;还有读中体味,这里面既有体会、明悟,更有品评韵味;还有扩大阅读量,这就是读中的拓展与延伸。所以通常的情况下,选择教法采取学以定教,考虑的基本要素是文本的题材、阶段性目标、学情。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这项研究是任重而道远的。


 

 

 

自申报课题以来,我仔细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多方学习、上网查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其中的理论精悍而抽象,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必须的。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所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因此读和背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的品读自悟 当前的语文教学,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四、注重学生的拓展延伸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素养。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内涵,灵活设计拓展延伸点。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上,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