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两点策略
武进区潘家小学 韩 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而忽略了数学阅读,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成为自觉的要求,不感到负担,教师就要以教材为载体,在学生阅读之前,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富有针对性、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的问题,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带着一定的问题去阅读,从而诱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进。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数学素材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编排的形式上也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
二、在教师指导中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习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计算题做得准确无误,但遇到解决问题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读不懂题目的条件,弄不懂题目的要求,理不清解题的思路,这就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不懂阅读方法的一种表现。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运用这些阅读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不能自觉地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及时的、经常地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时眼到、心到、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