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品荣)课题组阶段小结(202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在数学课上阅读的好习惯。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教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才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一定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非常的强,学生在分析题意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1、理解重点的词句,掌握概念的内涵。
比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理解“相同的加数”以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根据题意列出乘法算式。起初,要出示相同数的连加,让学生改为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概念做“图题”,做“文字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植树,每组植8棵,同学们植树多少棵?(2)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植树,一组植树7棵,另一组植树9棵,同学们共植树多少棵?
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以前都是把阅读的时间放在最后,让学生大概的了解公式、概念的含义。学生此时也是走马观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根本起不到一定的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讲授的教学内容选择好合适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真正的理解本节课所讲授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比如在讲解8的乘法口诀时,就应该放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阅读,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6的乘法口诀和7的乘法口诀,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课前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比如,在讲解《角的画法》时,可以让学生在画角的同时阅读画角的方法,让学生边理解边画,可以对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刻。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时,可在学生探究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阅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计算方法。
四、阅读大量的课外数学读物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家的小故事、数学中的知识窗、数学竞赛题等等作为学生开阔数学视野,发展数学思维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非常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阅读能力,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