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基于教材的主题式小学英语阅读体系的研究》个人小结 (学期总结 2022.1)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内容整合为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大部分,其中主题语境中提出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策略都应该在语境中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发展受到了译林牛津教材中六大板块所提供的阅读素材的限制,教师又缺乏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整合与拓展,同时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重单词与句型的反复操练,轻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文化价值的挖掘等因素的制约,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较为局限的素材与英语学习的途径会让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削弱自主阅读的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不会得到质的提升。
主题意义的英语阅读课堂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对于与他们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各类节日主题、成长主题等,都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他们能用中文对这些节日的关键信息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阐述,但是小学生无法合乎逻辑地对主题进行英文表达和理解,而主题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语境和具体的学习能力发展目标。
1.挖掘主题元素,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不仅指培养学生推理、批判和创新的高阶思维,更是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建构,形成自己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如每年外国文化节都会带领学生走进西方国家,领略外国文化,其中万圣节、圣诞节与复活节三大节日是学生最喜欢的,围绕三大节日,教师会搜集与节日相关的原版阅读材料作为教材补充,为学生带来原汁原味的语言,让学生对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文化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验。
2.核心主题引领,明确语言能力目标
阅读课一直以来是一线教师探索的课型,但是关于阅读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零散的语言知识和语法上。当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与具体达成,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灵活地掌握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机械地巩固操练固定的句型与教授新单词。学生应从整体上去理解文本的结构,让学生搭建自己内化的文本框架,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如,教师可通过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展开话题讨论,话题与学生所学的文本主题相关,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教学设计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要体现层次性,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深思,基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学生能力的剖析,带领学生在理解文本中建构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这也是学生课堂中生成知识的重要环节,而不是生硬地直接将知识呈现出来供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