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凤琴)《PBL模式下小学英语课题学生话语权重建的策略研究》个人小结 (学期总结 2022.1)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学的目的,不再单纯是传输知识,还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来进行跨文化交际。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从内涵上习得文化精髓,如何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在PBL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增长。
一PBL教学模式的概念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2)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3)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4)偏重小组和自主学习,较少运用讲述法的教学;(5)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6)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二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思路设计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文化历史资料等,然后编写讨论主题,结合主题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次讨论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三PBL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角色
传统英语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而教师也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研究上;学生的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聆听、记笔记。其结果是,学生仅能习得语言外壳,即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多学生依然不能在生活或工作实践中有效激活和使用获得的语言知识。PBL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英语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其他学科知识诸如人文、历史、社会、心理学等,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控制课堂节奏的技巧等。规划凝练课程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合适有意义的讨论材料,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是教师在PBL教学前需要进行的工作。PBL 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并尝试用英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PBL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英语教学中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主要角色。面对从教师获得的材料,他们要开始主动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并5-10人形成一个小组,课前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课上轮流发言,组间相互补充。课外寻找资料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阔文化视野。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如他们的吃穿习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庆祝节日,进行怎样的娱乐活动,以及说话时特有的的表情手势等。
五PBL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认知阐释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会经历“语境-认知-建构”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有效构建英语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英语学习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PBL英语教学正是希望能够模拟这一过程。通过PBL教学创造一种交流场景,学生得以实现个体亲历,形成各自不同的感受。在这种文化体验中,促使学生反思、并逐渐适应这种文化环境。新认识。在对情境的反思中,学习者最终得以能够适应新的文化,从而在“意”的层面实现英语学习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