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杨李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的意思。
3.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两首诗的不同画面,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有动有静。
4.对比阅读两首诗,能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有感情背诵古诗。
5.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尝试迁移仿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两首诗的不同画面;在感悟诗人心境的基础上,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尝试迁移仿写。
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短几十个字的古诗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画面,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1课,学习其中的两首古诗,感受人与自然的相映成趣。
一首是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另一首是绝句《枫桥夜泊》
(一)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介绍律诗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绝句,律诗确实第一次见。律诗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诗限定八句。每句五个字就是五言律诗,七个字就是七言律诗。四行诗句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除此以外,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很有讲究呢。除李杜外,数王维等五律最好,《山居秋暝》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解题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读一读第一首诗
(2)山居秋暝,暝是什么意思?(看注释是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3)秋暝表示秋天的黄昏
(4)山居是什么意思?山中的居所
(5)连起来把题目说一说。
3.通过解诗题,知道了这是秋天的黄昏,在山中的居所看到的景色。
到底看到了哪些美景?让我们走进诗中品读一番吧!
4.刚才已经读过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老师读前两个字,你们接下去读。
(1)通过朗读,你发现了什么?(押韵)
(2)五言律诗一般在第二个字后面停顿。
(3)每行第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第一声、第二声,这些字被称为平声字。平声读起来要拉长一点。
(4)每行的第一句,都是第三声、第四声,这些字被称为仄声字,朗读时要短促。
5.再来读一读。
(二)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渗透学法
1.诗会读了,你读懂意思了吗?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在诗中却把这座山叫做什么山?——空山
2.空山是空空如也的山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3.空山、新雨
4.明月、松林。
(1)明月是怎样的?
(2)展开想象说一说明月松间照是怎样一个画面?
点拨:明亮的月光静静洒落在松林间,画面十分宁静。这是一处静态描写。
5.清泉石上流是怎样的画面?
点拨: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山石,这是一处动态描写。给宁静的月夜增添了灵动与生机。这一动一静间,可以感受到月夜山间的美景。
6.来看第三句。浣女指的是:洗衣服的女子。
(1)这幅画面,你可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
7.再来看第四句。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8.点拨:洗衣归来的女子,使竹林热闹,渔夫划着小舟顺流而下是荷叶晃动。这些动态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山中悠闲自在的生活。
9.这四句诗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让我们感受到了山中迷人的景色。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动静结合。
10.春芳是什么意思?歇呢?
11.春天的花草到秋天已经凋谢、枯萎。还有人愿意留在这里吗?谁?——王孙(指王维)
12.任凭春芳逝去,诗人却依然愿意留在山中,为什么呢?
13.留在这幅画中,王维就没有朝堂之中的勾心斗角,乌烟瘴气。他选择与山中的松林、明月青莲等景物为伴,选择了悠闲自在的生活。
14.我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再读古诗。
15.刚才我们在学习《山居秋暝》时,
先解诗题
再找诗中景物,
接着发挥想象,描绘了画面,
最后体会诗人的心境,有感情读好这首诗。
16.你能按照这样的步骤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枫桥夜泊》吗?十分钟,开始。
17.题目是什么意思?
18.你来读一读。(七言绝句在第四字停顿)一起读一读。
19.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听到了哪些声音?(乌啼、钟声)
20.谁来展开想象说一说第一句的画面?
有霜的夜晚,听着乌鸦啼叫,你的心情怎么样?
21.第二句诗,谁来说说画面?
茫茫江上,只有一点小渔火,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2.第3,4两句,谁来说说画面?
23.通过大家的想象,整首诗的画面跃然纸上,此情此景,诗人的心情你读懂了吗?诗中你找到了吗?
24.愁:指导生字。
25.他在发愁什么?结合资料说一说。
26.寂静的秋夜使人孤寂难眠,只有江枫渔火陪伴诗人,月亮西沉,乌啼与钟声以动衬静,更增添了诗人的愁绪。
27.你能读出诗中的“愁”吗?一起读。
(三)对比读诗,配乐吟诵,体会诗情
1.对比读一读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色,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1.写秋景 2.动静结合 3.借景抒情
不同点:1.体裁不同 2.表达情感不同
2.同样都是秋天的晚景,因为诗人的心境不同,看到的画面完全不同,诗中的情感,便自然不一样了。
这就是:寄情于诗。
(四)动静相宜,迁移写法,生趣盎然
1.你能用上动静结合的方法,也来写一段景物描写吗?这里是一幅春江水暖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静态:刚刚绽放的小花,娇嫩的枝叶;动态:鸭子游动时在水面荡起的涟漪,嘎嘎的欢叫声)
请大家回家,用上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悠闲 动静结合
《枫桥夜泊》 忧愁 以动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