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文字表达,都只是生活的一个截面固化。生活的本身是充满故事感的,它的鲜活和变化远非文字可以描述穷尽。特别对于中国的古诗词,言简意丰已臻极致,儿童要抵达完整丰满的形象理解,感受其中的情趣和魅力,绝非易事。以诗词中隐含的故事元素入手,揣摩潜在的故事情境,不失为建构形象,达成理解的好方法。
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波折。细读李白的《赠汪伦》,其中就有诸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元素。如既然汪伦盛情相邀李白来家做客,怎么可能不去家门口送别李白,让李白孤身一人离开呢?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送别呢?既然李白和汪伦关系如此之好,李白怎么会不辞而别呢?
如何运用这样的故事元素来让学生抵达更高层次的形象理解,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中是这样展开的:
师: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踏歌相送呢?
生1: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李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生2: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但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他想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情意不够?于是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生3: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
从这个课例我们可以看出,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最需要的就是教师能够提供一个撬动文本、达成形象理解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阅读,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复活。而阅读,就是召唤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去重构文本的意义和形象。伴随着故事的古诗文学习,相信孩子会多一份亲切。故事蕴含的生动形象和丰富情感,也往往会成为儿童打开文言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