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八单元。先来看看单元导语: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智慧的孩子,他是谁呢?他就是杨氏之子。一起读读课题。
课题中的“氏”就是——姓氏,“之”就是——的。
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古人常在姓后加个氏,来做自我介绍。我是杨家的女儿,那我就是:( )氏之( )。你姓什么?你就是( )氏之( )。
这位杨氏之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趣事?他的智慧又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进入课文。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预习的怎么样?自己读一读。
第一个生字是 梁,它是上下结构,上为木,指的是支撑屋顶的横木。
出示 粱,这个粱,下为米,指高粱或品种特别好的谷子。
(我们可以根据意思来掌握字形,这叫做据意定形。)
第二个生字,诣读yi。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他的意思是:拜访。
第三个,可要读准确,它是前鼻音,一起来读禽。禽在古代指什么?她是鸟类的统称。所以文中的“夫子家禽”指的是“夫子家养的鸟”,而不是夫子家的禽类。
禽书写要注意,撇捺要舒展,像鸟儿展翅高飞,下面的离写的紧凑些。伸出手一起写一遍。
生字认识了,课文你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要求做到不多字,不少字。
你们预习的真不错。要知道,诵读诗文是一件风雅的事情,读可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文言文要读出意蕴。要读出意蕴,首先要读准停顿。
1、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该怎么停顿?谁来读一读。
我听出来了,你是这样停顿的。你能来说说为什么吗?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地名、人名这些专有名词后,做停顿可以加深印象。)
2、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发现文中有个多音字,特别容易读错。
为
它有两个读音。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联系上下文,想想,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的,替别人摆放水果。所以读为。
文言文的表达十分简练,有时会省略内容,读读这句,省略了什么?为设果——( )为( )设果
很清楚,省略了两个人物。补入省略人物,能够帮助我们停顿。
3、孔君平与杨家关系怎么样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关系特别好。他去拜访杨父,杨父不在家,他不仅没有打道回府,反而自然而然把杨氏子喊出来招待自己。关系可真亲密。
4、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时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句话省略了什么?该补在何处?
孔君平指着杨梅是为了示儿,所以停顿应该是——
再来看最后一句。
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孔君平说之后杨氏之子是马上接着回答,所以应声就是随着声音,应该读第四声。(多音字读读音也要根据它的意思来。这叫做据意定音。)
我们还要关注杨氏子说的话。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夫子家禽指的是夫子家的鸟,这里可以停顿。是可以强调一下。所以最后一句可以这样停顿——
5、现在我们要来读好全文啦。记住要读准停顿哦。自己先练练看。
6、文言文要读出意蕴,不仅要读准停顿,更要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同桌练习。
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7、课文读的真不错,你读懂故事了吗?来看文中有哪两个人物?杨氏子和孔君平在文中还要不同的称呼呢!找找看。
杨氏子-其-儿3个-君,还有题目中一个,一共五个。孔君平-孔-夫子,共三个,真好玩。文言文中人称就是这么丰富。
8、还要告诉大家,古文是没有标点的,你们看,它是竖版排列,从右往左读。会读吗?不用怕,老师为大家标出停顿,来,我们是试着一起读一读。
9、去掉停顿你还会吗?也要注意读出意蕴。挑战一番。
同学们看来是真正掌握了。接着,我们来一起看看杨氏子的智慧体现在何处。
关注人物:
1、其实文中的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他“甚聪惠”。
聪,耳聪目明,会动脑。
惠,这里是通假字,通智慧的“慧”。
2、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做批注,想想杨氏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3、我们来交流: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从对话感受到他的智慧的,让我们来看他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
此是君家果:有的同学说杨氏子善听。当孔君平开玩笑时,他听懂了吗?
孔君平以杨梅的杨,来开他姓氏的玩笑呢。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人说杨氏子善答,他的回答妙在哪里?你看懂了吗?
应声答曰:有人认为杨氏子善思,他精妙的回答是通过长时间思考的吗?
总结:杨氏子善听、善答、善思,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对话,感受他的聪惠。
4、其实对话中的杨氏子不仅聪惠,还很懂礼貌。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我们看一看这三句话。大家读一读这三句话,比较一下。读出来了吗?
一个未闻,即巧妙回应,又懂得礼貌。
孔君平称他为君,他称孔君平为夫子。真是懂礼。
为设果——父亲不在家,他就懂得设果招待客人,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杨氏子善听、善思、善答,且懂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始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里的惠不仅指智商高,还有懂礼之意。这么聪惠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6、同学们,杨氏子和孔君平的一问一答之间,极富趣味,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幽默,现在我们来试试也问答一番:
如果今天去的是柳君平,杨氏子会如何应答?
如果今天去的是黄君平,杨氏子会如何应答?
7、在一问一答之间,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惠,让我们再读读这篇课文,读出他的赞美。
老师不得不佩服古人,短短几句话就把故事讲的如此生动,人物的形象如此鲜明,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可得背一背。
8、下面我们来个背诵大挑战,第一关:根据提示背(出示填空)
第二关:根据提示背(出示填空)
第三关:空白,挑战一番
9、总结:风趣幽默是智慧的体现,这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希望今后的生活中,大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自己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