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古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武进区潘家小学许建云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
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职探索精神高度融合统一的情感氛围。在语文教删除的内容:教学
学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
文描写的情景,愉快轻松地去体验、感受和理解。尤其是小古文的教学,特别需
要氛围的渲染,让学生戏剧化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点燃起思维的共鸣,极大
地调动学习兴趣,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旧带新,新旧联结
1.六年级下册《学弈》的导入,老师出示上学期学过的两则文言文《伯牙
鼓琴》《书戴嵩画牛》的插图和课题,让学生回顾“这两则小古文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心灵启迪”。学生通过看插图、读课题回忆已学课文和道理。在此基础上引
出今天要学的也是文言文小故事,顺势指名学生看插图读课题。这样的设计能激
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与新知识的紧密联结,促进对新知的期待。
再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导入,老师出示本单元课文的相关漫画,说:
“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在整组预习时大家尝试用漫画的形式表示对课文的初步印
象,你们看看这三幅打乱的漫画,谁能说出相应的课文?”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
后,再出示《杨氏之子》的插图,让学生说出课题。小学生本来就比较热衷于直
观的图片,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进了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导入,既为新知识的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成功地实现了新旧知
识的架构。
2.在辨别多音字“之”“为”的教学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文言文
的经验,说说文言文应该读到什么程度。在《学弈》一文,学生读到“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时,让他向其他学生说说这里的“与”
读什么音,为什么。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根据句意来判断读“yÚ”。再让
其他学生像他一样说说这句话中的“为”读什么音。然后老师总结:这就是辨别
多音字“音随义走”的好方法。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台阶,起到了老
师应有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对于多音字的教学,老师不是直接告知,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启动已学知识进
行生生互教,师生总结,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这一工具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二、以一带多,适度拓展
1.在介绍师傅“弈秋”的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说出这个词的解释后,老师
不是就此罢了,而是进行补充说明:“秋”是人名,但“弈”不是姓,而是指他
特有的本领。以此引出“弈秋”俩字的构词方式:弈秋=特有的本领+人名。让
1
学生在思维上形成这种构词的规律,然后老师又适度拓展了“刷子李”“泥人张”
“庖丁牛”等类似名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白了这样构词的巧妙之处。最后总
结学法: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推理、理解,也是好方法,并
板书:用已学推想,学生一目了然,把这种学习方法清晰地印记在脑海中。
再如《杨氏之子》的课题理解,老师首先带着学生明确题意是指“姓杨人家
的孩子”,再拿自己的名字做例子:“老师姓裴,就是裴氏之子。像老师这样你们
会说自己是谁吗?”如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姓氏来理解古文介绍人物的句
式,就简便多了。
2、在读中感受《学弈》中三人的特点时,老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师
傅的本领以及两人学弈的态度,再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下棋本领如此高的师傅,
你想到哪些四字词语?”这一问一下子调起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启动了学生的知
识储备:举国无双、赫赫有名、棋艺高超……再如,采访角色体验中的一名学弈
者“你的学棋态度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如此提问,学生学习积极性便
被激发了出来。这样在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既轻松理解了文意,又
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效果非常好。
三、角色体验,再现情境
当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学弈》后,老师出示插图,让男女生体验两个学弈者,
加上动作表情扮演二人下棋时的不同表现,再指名两人合作朗读相关句子,启发
思考:结合插图和大家的角色朗读,猜猜自己的学习结果会是怎样,为什么,想
一想两人当时分别可能在想什么。如此设计,让学生用角色体验、再现情境、展
开想象等方式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两位学弈者不同的表现,读懂两人学弈的
过程,最终揭示文中的道理,水到渠成。
再如《杨氏之子》一文的合作表演,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表
演。一阵练习后便上台展示:一人读旁白,两人分别读杨氏子和孔君平的话,另
两人分别表演当时的动作和白话文的对话。在师生几次评价纠正后这组同学表演
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角色体验设计,让原本索然无味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具有
生活气息。学生怎会不乐意学?
在这两课的小古文教学中,两位老师特别重视教学策略,注重学法指导,注
重情境创设,把理解文意、领悟道理融入到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学生,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积
极性,把枯燥生涩的简短文字以浅显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探索的
乐趣,认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