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品荣)课题组阶段小结 2023.0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在数学课上阅读的好习惯。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教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才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一定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2的倍数”时,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猜数游戏,老师准备了几张数学卡片,让学生随便抽出一张来,老师就能猜出这个数字。学生不相信就选出两名学生来抽数字,结果都被老师猜中了。学生们感到非常的好奇,学习欲望马上被激发出来了,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方法。老师并没有直接说方法,而是告诉学生:“这个秘密在数学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非常的强,学生在分析题意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1、理解重点的词句,掌握概念的内涵。
比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理解“相同的加数”以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根据题意列出乘法算式。起初,要出示相同数的连加,让学生改为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概念做“图题”,做“文字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计算方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植树,每组植8棵,同学们植树多少棵?(2)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植树,一组植树7棵,另一组植树9棵,同学们共植树多少棵?
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以前都是把阅读的时间放在最后,让学生大概的了解公式、概念的含义。学生此时也是走马观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根本起不到一定的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讲授的教学内容选择好合适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真正的理解本节课所讲授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