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执教:陆品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培养推理意识。
3、体会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生活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操场上有28名男生跳绳,17名女生踢毽子。
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列式:28+17=45 或 17+28=45。
追问:“两个算式结果相同,可以写成28+17=17+28吗?”
2、引发思考
再举一例:图书馆上午借出53本书,下午借出49本,列式53+49和49+53。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初步感知加数位置变化但和不变。
(二)提出猜想
1、小组讨论
提问:“这样的例子你能再举几个吗?是否所有加法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
学生举例后,教师板书:
△+□=□+△
a+b=b+a
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猜想)
2、延伸思考
提问:“如果是三个数相加,比如23+18+22,怎样算更简便?运算顺序变化会影响结果吗?”
引出对加法结合律的猜想。
(三)举例验证
1. 验证交换律
学生自主举例:如102+35=35+102,300+200=200+300等。
教师用数轴演示:从不同方向计算“小兔子跳格子”,结果相同。
2、验证结合律
计算对比:(23+18)+22 和 23+(18+22),发现结果均为63。
小组合作举反例:尝试找出不符合的情况(无法找到),确认规律普遍性。
(四)得出结论
1、归纳规律
文字描述: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对比辨析
讨论: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二者区别是什么?
应用练习:计算76+28+24,说说怎样算更简便,体现运算律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36+□=125+□; (45+72)+28=45+(□+□)
2. 简便计算:109+58+91 50+136+150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我发现了加法的两个秘密——交换位置、改变顺序,和都不会变!”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在本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公开课教学中,我通过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并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亮点
生活化的导入:通过学校每天安排体育课的情境,引入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场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过程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自主举例、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并归纳出了运算律。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教案中未明确提及,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算律,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时间分配不均: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和归纳结论,导致后续探索加法结合律的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但仍有少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这可能与我的提问方式和引导策略有关。
练习环节缺乏多样性:在巩固练习环节,我主要采用了书面练习的方式,缺乏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游戏化、小组合作等),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三、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分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展示。同时,我也会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节奏。
提高学生参与度:我将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和引导策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想法。
丰富练习形式: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将尝试引入更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游戏化、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算律。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