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有许多收获与感悟。以下是我对本年度工作的总结,内容包括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师资建设三个方面。 一、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分管教学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以教学常规为抓手,严格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每学期,通过新教师培训、青蓝工程、教研日活动、行政巡课、常规检查等促进新教师快速融入与成长,推动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建立教学常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每学期初、期中、期末检查老师们的听课、电子备课、二备以及作业批改情况,重点关注教师备课的质量,校长室联合教研处每周坚持推门听课,关注教学计划的执行和课堂教学效果,认真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以此在常规课堂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坚持检查课程执行情况并在教师大会上反馈,以此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并通过反馈会及时进行总结与指导,确保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分管教学的领导,走入课堂,深入教师是我规定自己必须做到的。结合我校年轻教师的不稳定性、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明显的特点,重点研究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坚持每学期听60节左右的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与教师交流研讨,提出改进建议,扎实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一学年,学校承办了多个专项督查、调研,通过集体的努力与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每一次活动和调研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教学注入更多活力,进一步推动学校的蓬勃发展。 3.注重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带领团队研究课程整合策略,注重主科与副科的均衡发展,探索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与教研团队共同策划了多项学科竞赛和主题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一二年级无纸笔测试”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平台。除此之外,各学科也开展了各项活动,以此来推动学科建设。 二、深化教科研工作,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我校重点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教科研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科研结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始终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还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项数学区级教科研课题顺利结题,一项省级规划课题成果通过中期评估,并取得省级优秀教科研成果优秀奖。 2.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教育教学实践 组织课题组骨干进行培训,引导各课题积极做好实践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老师们还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反思,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发表省、市级刊物,有11篇论文在2024年度武进区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多名教师执教课题课题研讨课。 三、扎实开展招生工作,优化学校生源结构 招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我深知优质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招生工作中,我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要求,规范招生流程,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我联合教研处通过家长会、学校公众号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招生政策,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在招生过程中,我注重服务细节,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耐心细致的咨询与指导,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让每位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责任心。在招生的同时,我还注重了解生源结构,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后续的分班和教学安排提供依据,确保因材施教。 四、聚焦师资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养 针对新入职教师,我组织了为期一学期的岗前培训,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多个维度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岗位。同时,通过“青蓝工程”安排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有效提升了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师需求制定教研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公开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共同成长。同时,我鼓励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帮扶,通过“青蓝工程”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发现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方法仍显单一,管理经验需进一步积累;对于部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关注不足,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与教育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尽管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机会,但部分教师在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化上仍存在一定困难。未来,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主动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与建议,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思路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简要述职,敬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