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至22日,我和文明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浙江小学名校“微课程建设”专题考察活动。首先应该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近距离接收到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对当前学校教育能如此精彩和令人回味感到震撼。四天中到了六所学校,半天一所学校,听一堂课、学一个报告、看一种文化,日程安排满满,几乎没有停顿,但我们一行150多人的学习热情始终饱满。本次活动也萌发了对我来说算是课程改革的深层思考,下面我以三个视角来总结本次学习活动,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仰视
有两层含义,一是办学规模,学校硬件软件的高大上。六所学校都是精挑的浙江小学名校,大多是民办,有的一开始是公办,如拱宸桥小学,办着办着名气大了,学生纷沓而来,需求量大了就有或政府扩建、或企业招商(拱宸桥小学本部是公办,左岸分校区是民办了,还有一所正在新建的校区投资达到25亿人民币,2016年正式启用。)、或以学校无形资产贷款建造(绍兴市鲁迅小学)的民办学校。其实大家都明白,经济条件决定了学校的优质发展,而教育的优质发展必将促进地方经济,不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不是短期可以看到的,而是长期的,当然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各项素养提升效果也是能看到的。再次就是课程数字化建设让人惊叹,其中的“微课程”既是这种体现。采荷一小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种智慧便捷的管理。当然前期投入也是巨大的,数字化校园包括学校门户网站、学校办公OA系统、微课平台,功能强大,有效实用是数字化校园的集中体现。二是对课程改革的敬畏。学校都有极大的自主权,对课程的规划具有独立的权限。让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真是处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混乱(呵呵);教育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有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芜杂。不敢说现在的中国教育是最好的,但可以讲是极自由的,当然有原则的自由,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学校都可以自主开发课程,创新课程。2000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我们不能平静。
二、平看
也有两层含义,一是走近。我们在每所名校学习时,都能直击课堂和课程改革的现场,眼睛看到的、身心感受到的都是真实的。例如:崇文实验学校是杭州有名的贵族学校,该校全部课程通过结构调整分为五大领域,各学科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微课程”。“新班级教育”的课程实践采用1、低段年级教师包班,协同教学的模式,两名教师包班,负责整班(小班化教学,班容量36人以下)教学任务,全科教师(所有学科两位老师承包了);2、中段高段采用学科整合,主题教学,强调课程的体验,即重视实践过程;3、学科组教师走班,教学合作。这些课程模式都是在假期完成协同备课,也就是不管哪个老师任哪个学段的哪个班级,都有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活动解决策略,形成资源的再丰富。二是走进。每所学校的课改经历,都印证了学校需要拥有自主权和独立性。当然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前提是从学生发展出发,整合“三级课程”,创新课程结构。崇文实验的“新班级教育”提出课程改革与教法改革相结合。传统班级授课制有其优势,培养集体主义,推进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新班级教育”则重视学生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拱宸桥小学的“新成功教育”,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采荷一小的“数字化智慧教学”,能使学校和家庭,学生和教师主动获得进步;天水小学的基于教师个性差异的“生态课程”是发挥教师个性,张扬学生个性,培养社会自然人作为目标等。中心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只是途径稍有不同,方法各有特色而已。
三、鸟瞰
即是带着审时度势的态度,既像旁观者又像当事人,理性分析“他山之石”能“为我所用”的地方在哪里。四天的现场学习感受到的是纷至沓来的理论、学说、指示、观点、经验和做法,我们到底是听之信之、趋之若鹜,是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是充耳不闻、置之不理,还是审视明辨、批判选择,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态度。
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即智能化办公、信息化平台、包括“微课程”平台。它的进程是缓慢的,但必将会实现的。当前我们学校被政府干预的层面是很多的,甚至是过多了,但学校的优质发展是政府决定经济基础的,即政策导向决定的。虽说教育先行,毕竟经济实力是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是学校自主权的问题。这个问题跟前一个项目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制于上层的。在这一方面校长、教师相对来说是无奈的,成为了弱势的群体。我是反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把教育方向问题交给了人民大众,那么人民群众要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我们的很多工作又变成弱势了。教育必须要根据现状,而超越当前的。比如:不管是家长的玩笑话也好,正经话也好,还有不少这种情况。学生一旦出现问题,不少家长会说:诺,老师教的哇。翁惠琴主任上届学生中有一个基础差的同学,本来每次作业就不多,想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知道她做不到全对的,可是每次家庭作业交来总是全对,虽然多次跟家长沟通过目的,家长就是不理解,就是一种“一手包办孩子的事”的思想。你说我们的人民会满意吗?学校教育“立人”是最重要的,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才是今后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的自主权不是要来的,先从自身做起,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绍兴鲁迅小学的主题“微课程”,给了我启发。我们也要好好地梳理把办学理念和学校校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校风、学风等做成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的、看得见(微视频)、摸得着(德育千分卡)、能实现(素质千分卡)的课程模式。鲁迅小学的“四独”学风就是这样,比如:独立,一年级学生开始先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独立,微视频出现了两个卡通人物,一个是“独独”,一个是“立立”,带着大家学习独立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穿衣、叠被、吃饭、睡觉、整理房间、书包等等。视频中一个个小朋友真实的演译,看得见、摸得着。建立评价机制,在这方面能否拿到积分,是他们平时想做的,有目标的。
三是可控范围内,创新课程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学习实际是孩子们学会做事,老师引导他们获得学习的方法,给予合理的评价,学生主动获取需要,而不是一味地等着老师的解答。很多老师会说低段学生是行不通的,万事开头是难的,这就要我们创新课程结构,创新能促进学生素养提高的评价机制。试想学生在学校、家里都讨论如何如何才能获得积分,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就会越来越顺利。教师们首先是要统一思想,大伙明白才能做,不能明白不如不做,开头难、后面顺利,才能证明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教育思想要求教师“静待花开”,改变一种课程结构和转变一种教学行为,在学校领导乃至上级领导也要做到“静待花开”。还记得祝赵海吗?他把自己的班级尝试“新班级管理”,人人明确新岗位,人人知道怎么去学,一个学期学科考试不理想,就被动放弃了,“诗意”的赵海同志也离开了教师队伍,现在我常常能看到赵海微信圈自己写的诗歌。我认为他那批学生是不错的,有主见、会思考,知道其中很多孩子现在都很有出息,跟他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儿关系的吧!可惜他缺少了一些必要的沟通,才子心气高啊。
四是转变一种思想,即我们是服务者的思想。一线教师、条线中层、校长、乃至教育局长都是为学生做服务工作的。有了这种思想,那么我们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的,而是作为引导者在教育主体成长过程中,用建议、用提倡,用鼓励、用策略,在学生积极体验成长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要心甘情愿做每个学生成功道路的垫脚石。这种思想就是低下身子走进学生心里,这绝不是身份低了,对学生说不得、管不得了,不是!教育需要批评,但即使是批评也会有多种情况,姑且说是教育艺术吧——永不停止的课题。我反对不加分辨地一味夸赞、一味讨好,也反对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的批评。我主张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是始于论事而终于说理的批评,不去恶意攻击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去夸大事实、无中生有以哗众取宠,而是建设性地求真、求善、求美。保持一种清醒的姿态,思考中间矛盾的东西,创新出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东西。所以我是反对学校搞绩效的,因为学校最终的价值体现是人才,而学生成为服务于社会,创造出成绩是将来才能体现的,而且学生的选择是多方面的。绩效一般是评价客观方面的,但教育很多方面是需要主观的。但绩效的出发点是怕大家做多做少一个样,刺激大家不得瞌睡的——职业倦怠感,那也要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客观方面多一些,也要尊重一点主观方面的。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我们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我们的反思批判精神。知道干什么,要怎么去干。
结束语:三种视角,想哪写哪,算是一气呵成吧!实际六所学校的报告,能听出他们也还在摸索的道路上,但学术可以争论,没有对错。哈哈,以后梳理一下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