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小学李永清公开课《夹竹桃》评课记录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夹竹桃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本堂课,李老师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效到位,抓住重点、难点,特别是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以及花影之趣,从而深入感受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对比映衬手法对表现夹竹桃精神的作用,能初步领会文章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加强了学生体会双重否定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这几个教学目标的制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了书后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落实到位,老师注意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先是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中的“妙”和“止”,把字典的解释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接着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去理解“韧性”,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对比知道夹竹桃的韧性可贵之处是夹竹的花期长,一年三季都开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文章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自然引出了文章最后一句“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自然地引出第三节的内容。抓住重点句子,过渡非常自然。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第三节中写了14种花,没有提到夹竹桃,那这一节可以不写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知道,第三节中14种花花期短,对比衬托出夹竹桃花期之长,作用很大。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老师关注所有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自学,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去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高。
这节课上,老师如果再增强朗读指导的层次感,让学生充分感悟文句的内涵,展开想象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在读中、悟中、表达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了情感的共鸣!
评议人:陈映华、蒋 丽、秦英芳、唐群益、
徐建新、殷春亚、陆 斌、徐雷波
二0一五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