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体现教与学的根
发布时间:2011-1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文

 

体现教与学的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例谈
现阶段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说以往的教学矛盾发生了转移,再不是新旧观念间的障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传统思维习惯对新理念的实践还需要一个适应期。在实践教学中,唯教材至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例题是34+16。教材的编写预设是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用竖式计算。然而实际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时,往往提出的是口算或直接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不提及用小棒摆或用计数器拨的方法。
面对当教材的编写预设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发生矛盾时,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教材与拓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学生观,体现教与学的根。
教师的必要引导,依附正确的教材观,是数学教学之“源”。只有处理好这一点,数学教学才会摆脱老是牵着鼻子走课堂的困境。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数学学习就是通过教材来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材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发散点,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的地“用教材”,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应多从教材、教师、学生中挖掘出数学教学的资源。在例题中,用小棒摆或用计数器拨,还是用口算或直接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不存在谁先谁后,孰优孰劣之分。教学中,切不可把两种方法孤立起来,应该视之为探求活动中的统一体,以摆寻算理,以算激操作,互为“突破口”,相辅相成,为学习的有效进行而多纬度展开。教师是学习的指引和组织者,整个学习活动,应该生成于学生,回归于过程,统一于课堂。学生的发展是根本,我们教师不必圈死自己,而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
给学生个性自由,体现正确的学生观,是自主学习的“氧吧”。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和富有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很长时间以来,数学课堂中学生缺乏个性自由,造成了主体错位,丧失了自主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导致学生的参与成了投“师”所好。对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给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希腊有一句格言:没有心灵去指使,知识又有何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释放,学生的自由得不到落实,导致学生“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在本例教学中,操作和演算,笔者认为要投学生所好,让学生在自主探求中选择自己可以接受和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时空,去说、去做、去想,操作也好,演算也罢,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摆脱“预设”的樊笼,以本为本,以生为根,教与学才能卓有成效。当然,教材中“先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再过度到竖式计算”的编排是有科学道理的,是符合中下等学生学情的,演示和操作活动对于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这些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要兼顾不同水平、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帮助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放手的同时,注重本位的回归。我是这样处理的:在自主探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是用什么方法算出34+16的得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把“小棒和计数器”演示与“口算或直接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有机融合,填补学生思维的真空,然后让学生把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思考哪种方法计算方便,最后确定用竖式计算既快又好,这样就能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与学是一个割舍不开的统一体,忽略了那方,教学的本质内涵也将名存实亡,基于此认识,教师要全局把握与合理统筹,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从而真正让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让教与学的根长盛不衰。
 
姓名:张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