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1-12-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萍仙

 

《找规律》教学反思  

                                                  唐萍仙  

   

本课设计意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构建并运用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思维,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一、经历“找”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让学生找出搭配中的规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安排了三次“找”的活动。  

第一次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2件上衣和3条裙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可选择?”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文字等不同符号连一连,体会有序的搭配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通过用实物图片配一配,体会了“先选上衣和裙子配”和 “先选裙子和上衣配”两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同时对“上衣件数×裙子条数=搭配种数”这一规律提出了猜想。初步感知了数学模型。  

第二次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又提出了 “3件上衣,4条裙子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让学生继续搭配,学生通过猜想,画图验证等活动,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  

第三次活动:再次验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并画图验证,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中多次验证了猜测,揭示了规律。  

通过三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建构了数学模型。  

二、渗透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首先,渗透了符号思想,在例题教学时,我提出了“没有上衣和裙子怎么办”的疑问,学生很快想到了用简单的图形、用字母、用文字等方式进行搭配。在后面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思考了,同时,在揭示规律后,我又提出了“ a 件上衣,b条裙子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用字母再次抽象概括了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化思想。  

其次,渗透了模型思想,整节课学生经历了“初步感知模型——自主建构模型——运用内化模型”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发展了数学思维,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在情境串连中设计练习,层层深入  

本课通过创设去少年宫演出的情境,引出了服装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食品搭配问题。通过提出逆向思维的问题,三种事物搭配的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巩固运用并内化了的规律。  

纵贯本课,也有一些地方还值得思考,如在例题教学时,还可以更多地去挖掘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可以让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去体会搭配的顺序和搭配的不同方法,从而可以加深印象,为后面熟练地画图操作打下基础。  

                                              

   

 2011-12-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