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七
时间 |
2011.12、22 |
地点 |
四年级办公室 |
内容: 式题比赛后的总结反思和计算教学的策略 |
|||
参加人员: 三、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
|||
主持人:吴新民 |
|||
活动内容: 吴新民:12月20日全校进行了式题比赛,现将三、四年级的情况与大家交流。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个别学生较差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计算教学我们讨论后形成了共识 在中国的数学教学中,一直都十分重视学生计算的训练,而数学计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学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因此教师应从低年级起就为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三点:“练”、“趣”、“简”。 一、“练” 虽然《新课标》强调算理与算法的有机结合,但是作为笔算的基础——口算,却唯有通过强化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准确率,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坚持每天5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 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在每节数学课开始时安排5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重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让口算变得有趣 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口算练习中尽可能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趣” 现在的计算教学课中,很多教师都一改以往枯燥、繁琐的练习形式,除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对口令”,“找朋友”等练习形式外,还尝试运用“归纳法”和“连等法”,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以“归纳法”为例,在我们完成了乘法教学后,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次看谁说得又快又多又准确的竞赛。如:( )+ ( )=1(至9)。每个括号有9种填法。这样总的有8种填法,覆盖面大,计算法多,学生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过程。 而“连等法”的运用时,教师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法后,可进行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连等的训练,如:()+()=()-()=()×()=()÷()=5。填数时可使学生开拓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造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简” 小学的计算教学中,学生从一年级的“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等内容中就已经开始接触简便计算了,但是系统的教学简便计算却是从四年级开始的。很多孩子学了简便计算后,只有在表明需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中才会去用简便方法,其实,在很多的四则混合运算中都可以运用简便方法,从而让我们的计算更便捷更准确。所以教师应该把计算教学与简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适时的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让学生在计算中尝试去思考:能否简算?为什么要简算?怎样简算?简算的根据是什么?而不要让学生为了简算而去“简算”或仅仅成为一个计算的工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如何能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计算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的计算教学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