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翁惠琴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43例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的概念教学,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讲正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利用三角形缩小的数据写比例,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学生根据图形缩小的含义,利用图中的数据,能够写出许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位置是有规律的,这为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创造了有利条件。比例的基本性质由学生自己发现,认识深刻、记忆牢固、便于应用。发现性质是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案到全体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用字母表示、用语言讲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演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1、出示例4的主题图。
(1)说说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提出要求: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你知道是把原来的三角形按几比几来缩小的吗?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一些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如下:(学生可能出现8个不同的比例。)
6:4=3:2
4:6=2:3
6:3=4:2
4:2=6:3
2:4=3:6
3:6=2:4
2:3=4:6
3:2=6:4
(3)介绍: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相机板书如下:
外项
内项
6:4 = 3:2
(3)你能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吗?(全班说说,同桌说说)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量说出8个比例,为以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从而丰富概念形成的外延。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黑板上的八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a)6和2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
(b)4和2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c)内项不变,交换两个外项的位置,比例仍然成立。或外项不变,交换两个内项的位置,比例仍然成立。
(d)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e)上面四个比例是按原来到现在的顺序来写的,下面四个比例是按现在到原来的顺序来写的。
以上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板书调整。板书如下:
6:4=3:2
2:4=3:6
6:3=4:2
2:3=4:6
4:6=2:3
3:6=2:4
4:2=6:3
3:2=6:4
2、小结:在写比例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律来写,这样写出来比例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8个比例中进行主动观察,老师作出适当的引导,初步渗透有序思考,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
3、探究
(1)观察:黑板上的8个比例,是否都是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板书: 6×2 = 4×3
(2)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4、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5、如果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
(1)说说分数形式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观察——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拓宽学生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练习:“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例能否组成比例。如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6:1.8和0.5:0.25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说一说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练一练: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1)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然后看它们的积是否相等。)
3、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1)根据“2×a=3×b”写出了比例,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2)交流并板书
(3)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4)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4、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5、找朋友:将2、5、8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多少?
延伸:如果把 这个数设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进一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立足于两点:
1、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新授教学时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根据图形缩小后的数据作为写比例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写出8个比例,并从中自主发现所写的中所蕴含的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增加思维的含金量,从而丰富概念形成的外延;接着突出重点让学生验证-归纳-完善比例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自主经历概论形成的过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案到全体牢固建立概念的内涵。
2、 渗透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的教学
教学中,在学生写出8个比例基础上,利用板书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比例,从而发现在写比例时的诀窍;让学生体验一一对应与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渗透有序思考的养成教育,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练习中利用追问解题诀窍与解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的意识,充分演绎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新的课程标准修订之际,数学教学并不只是要重视数学知识传授、数学技能的形成训练,还要注重数学基本思想渗透,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