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潘家小学 钮丽英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学会解答此类简单实际问题;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学会解答此类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学会解答此类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猴山上的桃熟了,小猴子要和妈妈一起去桃园里采摘桃子,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不过,小猴说了,想去的小朋友要能帮它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行吗?(板书课题:实际问题)
二、进入情境 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②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
④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独立思考解答,并指名板演:12×3=36(个)
36+6=42(个)
集体校对,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⑤质疑:你先算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这样的题要怎样想?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2)反馈后教师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强调: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先算出什么?
(3)比较:解答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
(2)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呢?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作业:做“想想做做”第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要确定先算什么。
附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2×3=36(个)
36+6=42(个)
答:两只猴一共采了42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由于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容易发现先算什么,所以把它作为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起始课。教材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在反思中提升。
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或直觉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有意识的体验。我安排学生将他们解决的“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与“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相比较,寻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由此揭示课题。把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作为对象,通过交流辨析,使学生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二、在练习中巩固。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通过练习,使相关联的实际问题“串”了起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多种结构类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做出解释,解答,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或直觉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有意识的体验。我安排学生将他们解决的“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与“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相比较,寻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由此揭示课题。把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作为对象,通过交流辨析,使学生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二、在练习中巩固。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通过练习,使相关联的实际问题“串”了起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多种结构类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做出解释,解答,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