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1年常州市小学阶段学业质量常规抽测试卷》
的分析与思考
陆品荣
纵观整张试卷,我觉得迫使我们广大教师对今后计算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再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于繁琐的计算题的正确率与速度,而应更多地反思计算本身存在的美的思维历程。让学生从单调重复的、枯燥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在主动、愉快参与计算的过程中,体味计算思维的魅力,品尝计算思维的乐趣,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意识,让“思维——创新”成为计算教学的主旋律。下面我便针对本张试卷谈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1、 重视计算审题
很多学生看到计算题便划“=”,并立马按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进行计算。似乎计算真是一种机械运动。这种状况是极需扭转的。应用题要审题,计算同样要审题。通过默读审题可避免“32”写成“23”的失误;通过审题发掘暗藏的数式简算特征……。不仅要“做前审”,还要“做中审”,使计算的每步都简洁、灵活。如此训练,既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本卷第四大题,要求便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而且接下来明确提指出能口算的就直接在算式后面写出得数,不能口算的把计算过程写在算式下面。如有些同学不仔细审题,他们便会一下手就用竖式计算,其实前三题都可用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这样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正确率。
2、 倡导估算训练
估算是被以往教学所忽视的,但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是极为广泛的。当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高效率,已不允许我们所有运算都用笔来计算或验算几遍。《大纲》也已将估算放入了教学要求之中,可见教学改革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的。我们倡导估算,要有计划将估算融入各年段的计算教学之中。因为估算同样要简洁、灵活的方法,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估算需要现实生活的经验,体现主体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估算能力的形成又是将来创造性地进行项目策划、工程预算的基础……如第五大题填空中的第4小题和第七大题的第1题、第3题便不是估算的灵活应用吗?
3、 强化述理训练
要展示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相互启迪,就要训练学生述理能力。课堂上要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表达叙述:述法则、规律的推导过程、述计算方法的依据、述推导判断的理由……。自述、互述、争述,人人都有展示与表现的机会。在学生自主述理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述理中展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这点,那么本卷中的选择和第七大题的第2小题就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思维又体现于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我们要信任学生,引导其自主参与法则、规律的形成过程;要进行开放性教学,充分展示其计算操作的思维过程;要创设条件,促进其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形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学生“思维——创新”,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我们可以从计算教学做起,从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