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 规 律》教学设计
武进区潘家小学吴新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具准备:若干小棒、圆形的棋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谈话: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玩的最好!
(游戏:请同学们伸出你自己的左手,看看你的左手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手指之间的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看着手指和空挡你还想到了什么?)
师:请同桌交流讨论,你还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手指比空档的个数多1个……
3、小结:哦,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手指5根,空档4个,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每两个空档之间有一个手指,手指排在两端……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呢,想不想多了解些呢?)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1)出示:例题情境图,提问: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的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2)学生独立观察。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表格:
|
两端的物体
|
数目
|
中间的物体
|
数目
|
比较后得出的规律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
|
|
|
|
(4)提问:我们再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事物是怎样排的?
生:隔着排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也说是一一间隔排列。比如,2只兔子被1个蘑菇隔开了,2个蘑菇被1只兔子隔开了。谁能来说说手指和空档是怎么被隔开的?
生:2根手指被1个空档隔开了,2个空档也被1根手指隔开了。
(我们再来看这一现象)
师:观察这四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每组中谁排在开始,谁排在最后?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开始的物体是什么,结束的物体还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两端物体相同。
师:选择你喜欢的一组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
师:对比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汇报。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每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并且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的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三、验证规律: (试一试)
师:刚才这个规律我们是通过老师提供的信息,或者是眼前看到的一些东西总结出来的,到底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大家想不想验证?
生: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其中的材料也能创造一些类似前面的规律呢?
(同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可能会创造出下面的规律:·利用小棒和棋子摆︱。︱。︱。︱。︱或。︱。︱。︱。︱。
·用黑白棋子一个一排
·用纸折,折痕比空白的少一或将一张纸折了3下,横截面为“W”型,三高两低 两边是低的,所以低的比高的多1。
·用剪刀剪纸,剪的次数比的到的纸的张数少1
……
课件出示;(5根小棒和4个圆片间隔排列)
老师这儿摆了一些小棒和圆片,数一数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与我们前面的规律是一致的。你知道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时会比中间物体多一个?学生探索。 其实我们这里的小棒可以代表很多物体如上图的木桩兔子----圆片也可以代表很多物体如篱笆、蘑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探索。
四、寻找生活中有这样规律的事情(想一想)
师: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不能找到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锯木头,锯1次可以锯成2段,锯2次可以锯成3段;
·家门口的种着的一排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的棵数多1;
·有人穿的衣服是一条白色一条黑色的条纹……)
师:不错!你们的世界很大,能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啦!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所有刚才看到的情况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个物体,那么两端的那种物体比中间的那种物体多一个,反过来,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个。如果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
总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个物体,那么两端的那种物体比中间的那种物体多一个,反过来,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个。如果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画:提问:观察插图你能发现电线杆和广告牌的排列规律吗?
(2)指名回答得数。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的?
2、谈话: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下面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图)把图中这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折断小棒或画线段图来分析,体会锯的次数和锯成的段数之间的关系。
生独立做第(2)小题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智力问答,看谁的反应快?
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锯几次?(4次)
一根木料锯了8次,锯成几段?(7段)
3、师: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些有规律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呢!老师呢碰到了一个难题,请看大屏幕,小兔子们想把自己的小院子重新用篱笆和木桩围起来,不过这次它们想围成一圈,小兔子们想用12块竹篱笆,你能帮小兔子考虑需要多少根木桩吗?
学生活动并说明理由。
课件动态演示围的过程。
师:你发现在接头的地方还需要两根木桩吗?如果两根木桩都放在这儿,还叫间隔排列吗?所以我们要去掉一个?你发现我们需要多少根木桩呢?
师:你发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如果排成一圈两种物体之间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4、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个物体,那么两端的那种物体比中间的那种物体多一个,反过来,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个。而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个封闭图形,那么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5、“想想做做“第3、4题
(1)生默读题目,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
(2)指名全班交流(可以栽75棵桃树)
五、全课总结,延伸规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数数、画图和一一对应的比较等方法,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生活中许多相间排列的事物之间,都有这种数量上的联系,这就是其中的数学规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用你智慧的眼睛观察生活。这样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