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高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3)
发布时间:2015-09-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品荣

 

高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3)

时    间
15.09.22
地 点
六、办
活动内容
业务学习
参加对象
全体高年级数学教师
活动目的
1、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高自己理论素养。
2带领全体成员学习《小学教学常规》(课前准备)。
活动过程:
一、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1、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学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合。
2、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与全体学生。
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
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
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奋发进取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它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策略的重要环节。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二、学习《小学教学常规》(课前准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健康成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教学常规要求。
一、课前准备
(一)原则:课前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认真执行新课标,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建议,并落实到每节课中。
2、每学期开学初、期末总复习时各教研组与备课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
3、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4、坚持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实施之后,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以随笔或后记的形式批注在教案的后面。
5、充分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具体要求
1、坚持先备课后上课,不上无准备的课。
2、明确本学科在该学段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改革概况与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或应注意的问题。
3、通览教材。
通过通览教材,明确本册教材在全学段教材与前后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并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的问题;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训练点与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明确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明确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与思维的激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了解学情。
通过走访原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查看学生学籍表和个别谈话,力求明了学生的知识底蕴,认知心理,学习态度,可接受程度与环境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对策。
5、认识自我。
在熟悉教学大纲、通览教材与明了学情的基础上,反思自己从教经历与得失,教材的发展与学业专攻间的差异,教学观念与教学预见性间的矛盾,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发挥所长,明确教学思路。
6、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其内容包括: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安排(每周的教学内容与主要教学活动)。教学进度计划在各任课教师自订的基础上,通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交教研组长审查后,交教导处。
7、制定单元(章节)教学计划。
单元(章节)教学计划应在每单元(章节)教学之前制定,其内容包括:本单元(章节)的教学目的,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划分,教材的重、难、疑点,各课时的类型、教学方法,有关学科单元(章节)的演示、实验操作几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等。
8、精心设计课时计划(教案)。
课时计划是为上好每一节课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必须每节课都要写教案,即使是练习课、复习课、作业指导课、实验课、实习课和活动课,也应写出相应的教案。
课时计划的内容一般应有: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疑点)、课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准备教学、新课导入、进行新课、巩固练习与作业布置等,内含教学方法的选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下节课预习要求,板书计划等。提倡每节课后在教案上写教学后记。教案还应注明班级和授课日期。
课时计划以至少提前一周为宜。
9、坚持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
备课应以个人钻研为主,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同教材,就要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应实行"三定",即定时间、地点与主备人。在集体备课中应着重讨论同年级、同教材老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方面保持基本一致的问题,研究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商议必修与选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补差与培优的处理策略,交流最新的教改与考核信息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