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倾听数学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5-10-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钮丽英

 

倾听数的声音
记2015长三角名师大课堂·小学数学专场
    10月23、24日我和漕桥、礼嘉、前黄一共6位老师去丹阳丹凤实验小学聆听一场为期两天的数学的盛宴。
    本次活动有刘德武、贲友林、顾志能三位全国著名特级老师的专场。还有江阴、丹阳、武进、金坛优秀青年教师汇报课。这次活动虽然只有2天,但是特级老师的精彩课堂、睿智的演讲还在耳边萦绕。5位4地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堂让我们余味犹存。
    三位全国著名特级老师是本次活动的亮点。首先出场的是刘德武老师,李老师虽然一头白发,可是在课堂依然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接下来给我们做了一场《细节·创意·价值》的报告。刘老师指出:细节+创意=价值。对于细节的关注,源于善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创意,源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体现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件事情做好了,教学就会产生新的价值。
刘德武老师例举《认识除法》的课例,告诉我们如何变“全直观”为“半直观”。《组合图形的面积》课例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半成品”高于“成品”。《100以内数的认识》课例告诉我们:要把所以可能都想到。《最小公倍数》课例,得出:有了结构,就有了关系,也就更直观了。一个个课例,一个个经验的传授,老教师的风范让我们敬佩!
贲友林老师为大家执教《年、月、日》,这是一堂看似没有教学设计但胜于设计的一堂课。实实在在为我们大家展示一堂“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课。看的我是瞠目结舌。这节课从课前学生独立自主研究学习三个问题开始: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多少?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课前,贲老师让孩子们“以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小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下。所以在上课时,贲老师直接利用孩子们的研究成果,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的思想不断地碰撞,知识在同伴间的相互补充中逐渐丰富与完整。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 “互惠
课上完后,贲老师就他的这节课给老师们做了寻找“另一种可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堂的讲座,这个讲座让我们对贲老师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更加立体。
贲老师教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感悟到了课堂上的“另一种可能”。那就从今天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吧。
顾志能老师的《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以有哪些计数单位抓住学生的疑问,几张计数单位的卡片在黑板上穿梭,抓住学生理解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点深入展开学习,特别是“万万”这个的单位的突破,最后加以课件加以更直观的感受。顾老师给我的课是震撼的。也让我感动。
教学的勇气——让我们的教学变得不可复制
在听完顾志能老师的课我脑中总是在跳跃着几个字,那就是“教学的勇气”,这可能是美国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更是顾老师那种对教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与智慧给我的感动。
1.让激励成为一种动力。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个人觉得主要取决于开始的几分钟,如果我们能够吸引住学生,就能带领他们一起“入境入情”,有了学生的投入自然就事半功倍。顾老师开课时用“计算能手、计算高手”的评价方式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尽管我们平时也经常会用到“加星”的评价方式,但是顾老师却运用得如火纯清,每一颗星的获得都那么恰到好处,让学生在挑战中体味成功的喜悦,而且也并不是全班一刀切地赠予,在课堂过程中始终关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跳一跳都摘得到”。
2.练习课也可如此有味道。顾志能老师的课真是与众不同,选材放在了大家研究得少之又少的练习课,而事实上,教学计划中一半左右的课时都是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不可小视。顾老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为大家呈现了承载着思维含量和学生能力发展的精品课堂,让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乐于听下去、学下去,可谓有胆有识。
教学的底气——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回味无穷
1.“三算”的有机融合。口算、估算和笔算是计算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严格区别口算、估算和笔算,题目要求口算就口算,要求估算就估算,要求笔算就笔算,把它们孤立起来教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数感的培养。在顾老师的课堂上,就①623×48、②410×23、③300×82、④806×70、⑤260×30、⑥702×31那么6道算式,却成了整堂课教学展开的切入点,始终让学生在包容的学习素材中经历和体验整体性的发展。通过“哪些是一看就能知道答案的?”、“剩余的算式不计算你能排出得数大小吗?”和“估算结果和实际得数相比是大了还是小了?”三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不自觉中运用和复习了“三算”的计算方法,这一点在后继的教学中也随处可见,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丰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2. 数感的发展成了课堂的“生长点”。练习课并不是纯粹的练旧知,它一定是一个新知或新能力的“生长点”,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就本节课而言,顾老师在设计中让人感觉不到是“为了估算而估算”,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少,技能技巧性的东西也就随之淡化,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数感的落实。不计算给算式排排队、运用排列组合凭感觉找到最小得数、通过选择算式得数落实数感,通过一次次的挑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地生长,如果像顾老师这样细水长流长久坚持,竭力使估算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那么,我们的学生对数的敏感度就能突飞猛进。相反,如果教师不准我们的学生“越雷池一步”,那么笔者以为这样的估算教学只是一种应试的手段,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估计技能、数感培养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已经具备了精算的能力,我们的估算是否显得多此一举呢?或许这话有些片面了。
3. 数学文化的倾润,学生视野的开拓。不可否,数学教育应传授数学知识、方法和思维,但科学并不绝对“纯粹”和“孤立”,它还应包含其他诸如情感、文化等气息。顾老师在课的结尾引入了由古代阿拉伯人发明和经我国先辈形象化命名的“铺地锦”算法,把课本上类似《你知道吗?》这样的内容,同样挖掘和体现出了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开拓视野,以情激趣。
教学的大气——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简约高效
1.“一题多用”凸显教育的智慧。在顾老师的课上,每一个学习的素材都不是“为了安排而安排”, 练习的设计独具匠心,过程的展开凸显功底,就很好地避免了“走过场”,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整体把握课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不是东施效颦、机械拼凑,让每一个研究的素材尽可能多的赋予内涵,多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安排”,让目标意识更强烈些,所有这些关键还是在一个“透”字,练习如果做到了“透”,一题多用也就达成了。
2. 教学的“个人魅力”成就了课堂。顾志能老师注重创新,虽简约但富有实效,但名师的一切不平凡,都是由他们无数个用心深思的平凡筑就的。学生显然是爱学的、爱练的和爱比拼的,而其个人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带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顾老师能充分关注“生本”课堂的构建,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替代,适当的“留白”就是为了展现学生更多的精彩,“太满”的或“轰炸式”的课堂往往令人厌烦。
这次活动值得我们每位小学数学同行揣摩,我想只要激情不减,敢于创新、勤于钻研,就能守护教学的理想春天,让我们一起努力!
 
                      潘家小学   钮丽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