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认识平行(四年级上)
发布时间:2015-11-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芬

认识平行

四年级组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P92—93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根据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的互相平行。教材根据具体的场景中一些物体的结构,抽象出平面上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两条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在此基础上,描述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接着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平行的概念上,有两个难点,有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互相平行,学生理解了这两个难点,平行的概念也就很好理解了。接下去就是让学生学画平行线,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一组平行线,最后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最优的画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正确画出平行线。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方格纸、直尺、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高压架线塔三幅场景图。

谈话:这些景物大家都见过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幅图,说说那些地方可以看作直线?

教师: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提问:请仔细观察这三组直线,哪组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哪组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质疑:第三组直线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

充分交流后,学生汇报。

3、引导:大家都知道直线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如果我把这组直线延长,他们会相交吗?(多媒体演示)直观理解有的直线经过延长后终究会相交的。

教师揭示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4、请同桌联系板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互相平行的?谁是谁的平行线?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6、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练一练1

7、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三、动手实践,画平行线

1、动手做平行线

如果我们画一组平行线的话,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

A 在方格纸上直接画。

B 沿直尺的两边画

C 折纸

D 用直尺在白纸上直接平移画

选择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并加以评论

A方格纸本身线段之间就是平行的,但要画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比方格纸大呢?怎么办?

B直尺间距离处处相等,但我要画比直尺间距离再小一点呢?

C(同上)

D方便,但你能保证画的准确吗?(学生思考,并说说想法)怎样才能保证画的准确呢?

2、教学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种方法,你们想知道吗?

1观看多媒体教学演示,观察这种画法选择了哪些工具?分成几步完成?

2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就能保证两条直线平行呢?

3)再看,强化画法。

4)操作: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A选一位板演,其他同学评析。

B同桌同学用同样的方法相互检验画好的平行线

C练习拓展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点,现在要你们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板演,评析,巩固画法。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谈话: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图案中的平行线)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你通过今天的学习,又有什么收获呢?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你可以去思考一下。

五、作业:

平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把你找到的平行写在数学日记中。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画法:1、合——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2、靠——直尺与另一条直角边紧靠;

3、移——沿直尺平移三角板;

4、画——画出平行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