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低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7
发布时间:2016-06-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钮丽英

 

低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7
时间:16.06.13
地点:一办
活动内容:期末复习与方法指导
参加对象:全体低年级数学老师
活动目的:1、一年级期末复习以及方法指导。
          2、二年级期末复习以及方法指导。
活动过程:
一年级期末复习重难点及学习方法指导(下)
 
认识平面图形,识别应用
在一(上)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一(下)主要“从体到面”,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复习时,重点是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并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在识别这些平面图形时,最难也最容易出错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辨别。虽然一年级小朋友还不需要完整地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可以引导他们从边的长短来分辨清楚: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而长方形只是面对面的两条边一样长。
综合性的题目主要有:
(1)分类统计图形:可采用边数边在图形上打“”的方式,这样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2)找规律继续画:先要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几个图形为一组,把一组组图形圈出来,这样就能顺利地照样子继续画下去啦!
如:□△○○ □△○○ ______________。
(3)数图形:首先要找到最基本的单位,再观察依次用2个、3个……能否拼成更大的图形,最后把个数累加即可。当然,有时还要注意拼组的方向。
 
如:  有(5)个正方形
 
 (4)操作:一定要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小棒、折一折纸,这样才能直观形象地感知,继而能更加深入地思考。如:知道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一次能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至少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才能摆出一个正方形等。
 
 
活用“元角分”,学会购物
 
“元、角、分”这一单元是全册书的难点,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很少接触人民币,生活中鲜有独立购物的经验,所以一直是孩子、家长、老师都比较头疼的知识点。本单元除了让孩子们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重点和难点是使他们初步学会购物活动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这其中不仅涉及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区别,还涉及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数学活动。
1熟记进率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些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要非常熟悉。熟记了进率,才能很好地进行不同单位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比较。
如:8元7角=(  )角,因为1元=10角,8元就是8个10角即80角,80角+7角=87角;38分=(  )角(  )分,满10分是1角,38分里有3个10分是3角,还有8分照写8分,所以38分是3角8分。
在比较人民币的大小时,一般先统一单位再比,如:1元3角9角,先把单位统一成“角”再比。但有时也可以用“数据相同比单位”的方法,如:30角30元,都是30,只要比“角”和“元”这两个单位的大小。还有的时候只比几“元”就行,如:7元5角6元8角,只要比出“7元”与“6元”的大小即可确定最后的大小。因此,要掌握比较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准确换币
 兑换人民币的准则是公平,因此,换钱前后人民币的总面额不能发生变化。当遇到面额较大时,可以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来检查。
特别要注意换币时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如1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或者是(  )张20元和(  )张10元。遇到这种情况,可有序进行思考:若只换1张20元,其余都换10元的,那得需要3张10元;若换2张20元就是40元,则还要1张10元;若换3张20元,那就是60元了,已超50元不能换了。
还要特别注意换币时说法的不同,如:
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也可以换(  )张20元,还可以换(  )张10元。
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  )张20元和(  )张10元。
这两题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第①小题是把100元换成都是50元的,或者都是20元的,或者都是10元的;而第②小题是把100元换成又有50元的,又有20元的,又有10元的三种不同的面值,合起来是100元。
3购物问题
解决实际购物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重点明确: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灵活选择数量关系予以解决。
实际上,要想使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购物问题,还是要让他们能到真实的购物情境中去。在家长的监督下,独立尝试购物,体验过程,积累经验。
 
理清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部分,重在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沟通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下)教材中,新增解决问题的类型有: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好多时候就体现为求“原来有多少”及“一共有多少”的情况。只要把“去掉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能求出“原来的”。
(2)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好多时候就体现为求“吃掉了多少”“卖掉了多少”“借走了多少”“运走了多少”等情况,可以简称为“去掉了多少”。只要用“原来的”减去“剩下的”,就是“去掉的”。
(3)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问法多样,不论是“( )比( )多多少” “ ( )比( )少多少”,还是“( )去掉几个就和( )同样多”,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要用“大的数”减“小的数”就能求出“相差数”。
当然,在解决问题中,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逐渐培养根据问题灵活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好了,经过这样的梳理,孩子们的复习思路是否明晰一点了呢?记着,还要结合小朋友自己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二年级期末复习重难点及学习方法指导(下)
同学们,你们在复习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查漏缺。通读教材,对知识进行查漏,对薄弱处进行重点强化。
(2)构建体系。对知识举行系统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组成部分。
(3)强化记忆。部分公式、概念要在短期内迅速记忆到位,以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方式理解记忆。
(4)规范解题在解题思路、方法、过程方面力求遵循老师的要求使格式规范,在书面表达和卷面形式上做到干净、简洁,减少乱涂乱画,提升美感享受知识的应用过程。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 
点击重难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1分米=10厘米,1=10分米,1厘米=10毫米。
3.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错点:测量出来误差偏大
教你一招:①更换一把刻度线清晰、有0刻度线的最好是透明的直尺;②做书本上的题目时,要把书本放平整;③测量时一般把尺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边的起点对齐。
【例题】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水瓶高约2(  ),火车一节车厢长12(  )。
常见错解:汽水瓶高约2( 厘米 ),火车一节车厢长12( 分米 )。
正确答案:汽水瓶高约2(  分米 ),火车一节车厢长12( 米 )。
【解析】
1)有的学生对“生活原型”的表象不清楚,可见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较少,从而导致判断错误。
(2)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不能很好与生活中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对物体长度估测的能力不强。
6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点击重难点】
1.列竖式计算加减法: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上退1作10。 
2.隔位退位减:不够减,向前借;遇到“0”,再向前;借到了,往回走,“0”上有点看作“9”。 
3.计算之后,一定要验算。加法用减法验算,(和-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用加法验算,(差+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7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点击重难点】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3.比角时,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哪个在外哪个角就大。
4.三种角:锐角(比直角小)、直角、钝角(比直角大)。
5. 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有2个锐角和2个钝角,没有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6.任何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1个直角或1个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例题】
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1                 2 
学生错解:(2)号角大。
正确答案:一样大 。
【解析】
1.学生一开始会凭直觉,认为图形大,角就大,这是错误的。 
2.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虽然在题目中写着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但学生不知用哪个角去比较,用三角板重合时也有可能出现差错。
3.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知识,欠缺清楚的认识。
8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点击重难点】
1.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数据整理的结果是不同的。 
2.可以用“√”、“○”、“□”、“正”等符号来分类数据或对数据进行计数,例如一个“正”字代表5个。
【例题】
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解析】
做这类题目,关键要注意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