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学生首次研究角,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有关角的表象。反思“认识角”这一课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以及师生间的互动状态,我觉得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结合生活,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因为学生对角并不陌生,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辨角”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不足也是在角的表象的建立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角”的建模过程太仓促。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一-一指角一—--辨角一—做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越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庋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全体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教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一些,让学生课前先寻找需要的素材,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不足的是没有充分发挥练习题和学具的作用,如果能直接利用三角尺进行角的大小比较课堂流程就更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