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唐飞云)
教学目标:
1、 通过“拉一拉、折一折、比一比”的活动,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 会利用工具画线段。
3、 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准备:课件、毛线、直尺、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两张大课间活动照片,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跳长绳、跳短绳)
仔细观察一下,跳绳中的绳子和拔河时有什么不一样?(一条是弯的,一条是直的)
谈话:是啊,有的线是歪的,有的线是直的,还可以把歪的线变成直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提问:现在我们的桌上都有一根毛线,观察一下,它是什么样的?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2)请学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请一位小朋友来摸一摸:从哪里到哪里的一段是直直的?
(3)指出:像这样,小手捏住毛线的两端,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4)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来拉一拉,说一说: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边说边把线段请到黑板上固定。)
手捏住的两端很重要,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5)师生合作:
A、老师竖着把毛线拉直,问:这样拉直,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请你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哪里是它的端点?
B、指名两生合作:斜着拉,可以看成线段吗?
指出:不管是横拉、竖拉,还是斜着拉,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都可以看成线段。
2、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表示。(画出线段图)
3、线段特点小结:
比一比:这条线段和毛线拉成的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现在请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问:谁愿意来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线段是什么样的?(指名说一说、齐说)
师:现在你们能根据线段的特点快速判断出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请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
小结: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
4、找线段
(1)讲述:线段可调皮啦!它藏到我们身边来了。
看:老师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了线段,(边说边指)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这是两个端点。
下面请小朋友象老师一样在教室里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并且指一指端点在哪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找一找、说一说。 欣赏教室外隐藏的线段。
讲述:线段刚刚又来到我们熟悉的图形王国中,我们快来找一找、数一数:这些我们熟悉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1)提问:这是什么?也叫几边形?几条线段围成?照这样,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八边形呢?比较图形的边数和线段条数,你发现了什么?
5、折线段
(1)谈话:小朋友真厉害!不仅认识了线段,还找到许多线段,如果能创造出线段就更牛啦!
老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打开,里面也藏着一条什么?为什么?
指出: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2)提问:你还能用这张纸折出和老师不同的线段吗?折一折。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折出的线段长一些(或短一些)?
(3)小结: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我们发现线段有长有短。
6、画线段
(1)谈话:小朋友们学的很认真,不但认识了线段,数了线段,还折出了线段,想不想来画一条线段啊?
(2)自主尝试,提问:你觉得画线段时需要哪个小帮手?
学生尝试自己画线段。投影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全班讨论、评价。
(3)师演示。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连线游戏
1、连接两点画线段
(1)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接这两点画线段吗?你画出了几条线段?
提问:还能画出第二条线段吗?
(2)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连接三点画线段
提问:这有几个点?连接每两点能画几条线段?(理解“每两点”的意思)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数一数。
交流:你画出了几条线段?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
3、连接四点画线段
提问:两个点、三个点都没难倒你们,如果有这样的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线段,你能画出几条?在练习纸上试着画一画。
展示学生的画法,讨论:怎样才可以不遗漏不重复呢?
优化方法:按点的顺序画。
小结:我们来欣赏刚刚连线游戏的结果,连接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三个点能画三条线段,四个点可以画6条线段----发现点的个数越多,线段的条数也越多。
4、连接五点画线段
问: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给你5个点,连接每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呢?
课后用找朋友的方法连一连,数一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谁愿意介绍一下?还学到了什么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