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语文
小学语文六下第14课《文言文二则》 (学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1-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许建云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许建云

教学目标

1. 学习“援”等生字,注意字形字义,重点理解“鸿鹄”“弓缴”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3.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意思,悟出道理。

4.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质疑入文

1. 出示古人下棋图

1)图上两人在干什么?(下棋)

古时候把下棋叫做“弈”,(出示“弈”)

下面部分代表“手”,表示用手下棋。

上面的“弈”表示“又”,是说下棋是一招又一招地进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2)两个人下棋叫什么?(对弈)

学习下棋叫什么?(学弈)

2. 出示课文插图

1) 介绍弈秋:有两个人拜在一个高手门下学棋,这个高手可了不得,原名叫“秋”,据史料记载,秋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特别喜欢下围棋,经过潜心研究,终于成为当时下棋的第一高手。因为擅长下棋,所以人们称他为“弈秋”。你看,一听名字就感受他的厉害了。

2)人们都说“名师出高徒”,弈秋门下的学生都能成为下棋高手吗?

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弈秋,(出示课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朗读课文,读对读通

1.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关注带拼音的字。

2. 学生自由练读,做到音准、句通、有节奏,试着做做停顿标记。

3. 指名学生试读,正音

2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

出示:惟弈秋之

一心以有鸿鹄将至

之俱学

是其智弗若

指名说说多音字,怎么辨别?                           (板书:据意定音)

再读以上几句话,读准多音字。齐读课文。

4. 边读边划停顿标记,请一学生在屏幕上划“/

指名读出节奏感,再齐读。

理解文意悟出道理

1. 题目是“学弈”,谁来学?谁来教?文中哪句话知道的?

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教诲《论语》中有“诲人不倦”一词,也是“教”的意思。

为什么请弈秋来教?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说句意

善弈者善于下棋的人。善于唱歌的人呢?善于跳舞的人呢?善于射箭的人呢?

2. 这么厉害的老师来教学生下棋,那么学生怎么学的呢?

出示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 他们有什么不同表现的,观察插图说说。

1)第一人眼睛专注地盯着棋盘,一手托着下巴,眉头紧锁,思考着老师讲的话,思考着下步棋该怎么走。

这种状态就叫——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还能用哪个词来形容?全神贯注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2)第二个人的表现,我们先理解几个词:鸿鹄 援 弓缴

学生说解释——师指出学生理解的方法——                板书:借助注释

出示天鹅图,理解鸿鹄

生字教学“援”     援

出示图片理解“弓缴”及分辨字音

再结合插图说第二人的表现:人虽然在棋盘旁,心却早就飞远了,还想着要射下鸟儿呢,哪里还会听得进老师的讲课呢?

这样的表现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三心二意               板书:三心二意

这样意思的词还有:一心二用  心不在焉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4. 再读二人表现,感受不同上课表现。

分组读。

过渡:这样学习,两人的学习结果会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学有所成  一事无成

天壤之别 截然不同

5. 所以作者也说:    出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说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有什么疑惑?同样是一个老师教,而且是请下棋高手来教,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结果(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

学生讲述

原来如此,看来你是读明白了。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说意思。

补充:为何?为是其态度弗若之矣!

6. 读到这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不光是学棋,我们学习做事都应如此,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7小结:这篇文言文虽然简短,只讲了一个小故事,但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向专心致志的学生一样,认真听讲。

齐读课文。再次配乐朗读。

四、纵观全文,体会写法

1. 单元导读要求我们“体会作者怎样通过事例表明观点”

2. 学生默读课文,找观点和事例。

介绍老师的第一句话能否不写?更能说明学习的好坏与智力没有关系,与是否是高手来教也没有关系,主要与学习态度有关。如果学习态度不好,再厉害的老师教也无济于事。

表述清楚:作者的观点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用两个学生不同上课表现的事例来说明,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结果三心二意的学生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这样对比写法表明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五、补充背景,推荐阅读

出示孟子及《孟子》介绍,学生自由朗读。

六、作业

1. 背诵《学弈》,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阅读文言文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事例        观点

 

专心致志      智力

 

三心二意      态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