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许建云
教学目标:
1. 学习“援”等生字,注意字形字义,重点理解“鸿鹄”“弓缴”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3.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意思,悟出道理。
4.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质疑入文
1. 出示古人下棋图
(1)图上两人在干什么?(下棋)
古时候把下棋叫做“弈”,(出示“弈”)
下面部分代表“手”,表示用手下棋。
上面的“弈”表示“又”,是说下棋是一招又一招地进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2)两个人下棋叫什么?(对弈)
学习下棋叫什么?(学弈)
2. 出示课文插图
(1) 介绍弈秋:有两个人拜在一个高手门下学棋,这个高手可了不得,原名叫“秋”,据史料记载,秋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特别喜欢下围棋,经过潜心研究,终于成为当时下棋的第一高手。因为擅长下棋,所以人们称他为“弈秋”。你看,一听名字就感受他的厉害了。
(2)人们都说“名师出高徒”,弈秋门下的学生都能成为下棋高手吗?
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弈秋,(出示课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对读通
1.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关注带拼音的字。
2. 学生自由练读,做到音准、句通、有节奏,试着做做停顿标记。
3. 指名学生试读,正音
有2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
出示:惟弈秋之为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
指名说说多音字,怎么辨别? (板书:据意定音)
再读以上几句话,读准多音字。齐读课文。
4. 边读边划停顿标记,请一学生在屏幕上划“/”
指名读出节奏感,再齐读。
三、理解文意,悟出道理
1. 题目是“学弈”,谁来学?谁来教?文中哪句话知道的?
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教诲《论语》中有“诲人不倦”一词,也是“教”的意思。
为什么请弈秋来教?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说句意。
善弈者:善于下棋的人。善于唱歌的人呢?善于跳舞的人呢?善于射箭的人呢?
2. 这么厉害的老师来教学生下棋,那么学生怎么学的呢?
出示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 他们有什么不同表现的,观察插图说说。
(1)第一人眼睛专注地盯着棋盘,一手托着下巴,眉头紧锁,思考着老师讲的话,思考着下步棋该怎么走。
这种状态就叫——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还能用哪个词来形容?全神贯注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2)第二个人的表现,我们先理解几个词:鸿鹄 援 弓缴
学生说解释——师指出学生理解的方法—— 板书:借助注释
出示天鹅图,理解鸿鹄
生字教学“援” 援
出示图片理解“弓缴”及分辨字音
再结合插图说第二人的表现:人虽然在棋盘旁,心却早就飞远了,还想着要射下鸟儿呢,哪里还会听得进老师的讲课呢?
这样的表现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三心二意 板书:三心二意
这样意思的词还有:一心二用 心不在焉 心神不定 心猿意马
4. 再读二人表现,感受不同上课表现。
分组读。
过渡:这样学习,两人的学习结果会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学有所成 一事无成
天壤之别 截然不同
5. 所以作者也说: 出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说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有什么疑惑?同样是一个老师教,而且是请下棋高手来教,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结果(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
学生讲述。
原来如此,看来你是读明白了。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说意思。
补充:为何?为是其态度弗若之矣!
6. 读到这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不光是学棋,我们学习做事都应如此,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7小结:这篇文言文虽然简短,只讲了一个小故事,但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向专心致志的学生一样,认真听讲。
齐读课文。再次配乐朗读。
四、纵观全文,体会写法
1. 单元导读要求我们“体会作者怎样通过事例表明观点”
2. 学生默读课文,找观点和事例。
介绍老师的第一句话能否不写?更能说明学习的好坏与智力没有关系,与是否是高手来教也没有关系,主要与学习态度有关。如果学习态度不好,再厉害的老师教也无济于事。
表述清楚:作者的观点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用两个学生不同上课表现的事例来说明,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结果三心二意的学生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这样对比写法表明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五、补充背景,推荐阅读
出示孟子及《孟子》介绍,学生自由朗读。
六、作业
1. 背诵《学弈》,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阅读文言文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事例 观点
专心致志 智力
三心二意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