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学生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练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反思】
1.理清重难点。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在引入直尺、了解尺的结构后,先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形成1厘米的初步印象;再借助1厘米小棒尺比划出单位长度1厘米,“记在脑子里”,具体感知它的长度,之后又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形成、固定1厘米的表象;接着找出大约长1厘米的实物,在交流中互相感受,强化1厘米这一单位长度的印象。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感知开始,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找出长几厘米,则是学习测量长度的基础。
2.讲究循序渐进。认识厘米其实也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所以在学生初次接触“刻度线”、“cm”等新词汇时,应讲究循序渐进,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应概念。比如新授部分“认一认”尺子环节,对于“刻度线”的理解应循序渐进,先发现“尺子上有一条条的线”,揭示名称,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刻度线,发现“有长有短”的特点,其次“聚焦这些长刻度线”,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刻度线”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导“刻度几”的表示方法。
3.注重语言的精简。不仅教学环节各部分要注重对学生的适时引导、适当放手,语言上也要注重适时简化、扶放结合,不应重复学生的回答拖慢课堂节奏。比如汇报环节,在学生回答完后不应再次重复学生的话语,而应抓住关键,简单点评即可。再比如“说一说”环节,第一次找2厘米长多少,可以直接提问学生“从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是2厘米?”,然后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2厘米有多长,后面的找5厘米和10厘米则可以引导学生照样子说,不必再次赘述,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手,也使课堂变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