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3)
时 间 | 2022.3.3 | 地点 | 五办 | 活动内容 | 研讨 |
参加对象 | 高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 ||||
活动目的 | 1、观摩王雪波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
2、评议、研讨 | |||||
活动过程: (中心发言人 曹小琴) 一、观摩王雪波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王雪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新 1.出示一张学生平时活动的照片。 同学们,你们平时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过照吗?拍照时经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把一张照片“放大” 课件演示三种情况:①把长拉长②把宽拉长③按比例放大 提问;你们认为哪一张照片是把图形放大,但形状没有变化? 指出:把图形变大,但形状没有变化,叫做把图形放大。(板书:图形放大) 图形放大后为什么形状没有变化呢?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看看其中有怎样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 (一)图形的放大 1.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指出:放大后长方形的对应边都是原来的2倍,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追问;你怎么理解“对应边长度的比是2:1”? 小结: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2:1,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与原来长方形的宽的比也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长方形是怎么放大的? 2.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图形的要求。 提问:按3:1放大应该怎么画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是怎么计算的? 说明:把长方形按3:1放大,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是3:1,也就是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是原来的3倍。 (二)图形的缩小 1.“放大”的问题我们解决了,下面我们还要解决“缩小”的问题。(板书:缩小) 想想看,什么是图形的缩小? 说明:图形变小,但形状不变,叫做图形的缩小。 2.出示要求:把原来的长方形照片按1:2的比缩小。 提问:把原来的这张照片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几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把长方形照片按1:2缩小,就是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是1:2,也就是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是原来的1/2。 3.出示例2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图形的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 4.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怎么根据一个比知道是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了? 归纳:放大和缩小都是变化后的图形边长与原来相比,原来图形是标准。所以比的后项表示原来的长度,比的前项表示图形变化后的长度。前项比后项大就是放大,前项比后项小就是缩小。 板书:变化后的图形:原来的图形 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一个图形不管放大还是缩小,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所以只是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形状没有改变。 三、导练反思 1.完成试一试 引导:量一量,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明确: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斜边也会按同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也就是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对应的比相等。 2.完成练一练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题 (1)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中的5个图形,说出哪个是1号长方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 (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 (3)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 将一个长方形按1:4的比缩小后,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5、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研讨、评议。 1、吴新民:这节课,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灵活的、有助于学习情境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了扎实的数学知识,形成了基本的策略和能力。教学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2、蒋丽丹: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整节课,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认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质疑与表达的能力。感谢蒋老师给同行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