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蒋丽丹)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个人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2-02-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丽丹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共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扇形统计图、圆柱和圆锥、解决问题的策略、比例、确定位置、正比例和反比例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此外,还安排了3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制定旅游计划”、“绘制平面图”;1次探索规律:“面积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那个量的值。

2.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描述数据的方式,能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部分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以及运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积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发展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并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过程,初步感知变量的特点,获得一些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增强空间观念;经历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归纳和类比等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4.经历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性,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5.经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描述现实空间中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经验,培养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6.经历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发现简单规律的经验,体会数据在表达和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7.经历系统回顾和整理,第一、二学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获得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的认识,更深刻的体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几何直观的作用,感受随机现象,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条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问题解决方面。

1.在运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确定位置、扇形统计图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在解决有关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通过实验和操作探索数学规律、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探索并发现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通过“猜想——验证”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体会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选择合适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在系统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

6.能自觉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尝试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解比例、求比例尺,以及运用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在运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比例以及扇形统计图等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通过阅读“你知道吗”、参与“探索规律”“综合与实践”“动手做”,以及解答思考题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在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主动反思和质疑等学习习惯;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具体措施

(一)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目标。

本册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的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重视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一些富有现实性、操作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增强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灯笼、博士帽等物品所需要的材料;教学选择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自己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把调查获得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复习常见几何体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设计能装24块香皂的包装箱,并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等。

(三)注重回顾反思,提升理解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总结发现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提升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选择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完成解题,并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梳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对顺利完成解题的意义,进而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再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在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整理和反思,并按各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四)精心组织复习,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回顾与整理,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优化和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小学数学的复习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掌握和遵循数学复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数学总复习的目标任务是:查漏补缺,夯实“四基”,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五)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校内的学习、校外的培训,都有了更加明确、更加规范化的要求。作业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加速知识内化,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的有效手段。因此“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布置作业:一要丰富作业形式,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形式多样化,作业的布置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富有探索的意义,比如“大树有多高”“制定旅游计划”“绘制平面图”等综合与实践作业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二要精心选择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巩固课堂教学,适度练习,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三要强化批改和评价,作业时间、形式都发生变革的同时,作业的批改和评价也将随之改变。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努力做到《补充习题》课堂完成,当堂批改,指导订正。同样,“双减”政策指引下,传统的唯分数论评价体系势必被多元化评价所代替,可以制定多元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