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认识角》教学反思(顾靖溢)
发布时间:2022-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顾靖溢

《认识角》案例分析

《认识角》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内容,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辨一辨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根据角的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知道角有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案例】

二、探究

1.提问:这是一把三角尺),你知道为什么叫三角尺吗?(有三个角)你能指出其中的一个角吗?

(生指点)这样一个点就能算一个角了吗?(T描·)谁能指的更完整?

(生指边)角不仅有点,还有(两条)边(线)呢,怎样的边(线)?

2. 画角:老师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这是角的【顶点· 】,这是角的两条【】,这两条边怎么样?(直直的)老师画的角从这条边跨到这条边(手势),可以用一条小弧线【 】表示这个角就这么大。

3. 指角:(黑板)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来指一指、说一说黑板上的角。

(这是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2遍)

(引说—三名— 齐说: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远远地指一指这个角)

(三角尺)三角尺上有三个角,你能分别【指一指】并说一说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吗?谁上来指一指?

交流:(三名)请你上来指一个角,并说说它的顶点和两条边。(你来找哪个角?其他人判断。)

4.找角:除了三角尺上的角,你还能【找一找】身边其他物品面上的角吗?指给同桌看一看,并说一说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交流:这是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三名)

小结:通过指角、找角,我们发现角都有怎样的特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5. 练习:(想1)认识角了吗?瞧,老师从宝箱里取出了一些图形,你能【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吗?(学习单1,记得给角画好角标记)

追问:为什么第二个和第四个不是角?

小结:哦,原来角必须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比同: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指一指:你能指出这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比异:这三个角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自由发言)

(S张开不同:T哪个张开的大/小)(S角度不同:T开口朝哪)

(尽管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是这里的三个角长得都不一样。)

6.数角(想2):你们可真厉害!接下来我们再来【数一数】,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习单2)

交流:(错资)第一个图形,为什么不同意?说理由。

小结:小朋友真细心,找对了图形里的角。找角时要注意(角必须要有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追问: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3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那四边形?六边形?

规律:也就是说,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7.做角:会判断角、会数角了,你们想做一个角吗?请看活动要求。

做一做: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指一指:把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

我发现:把自己做的角和同桌的比一比,有什么发现(不同)?

        你们发现没有?大家是怎么看出来的?(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

        所以,【角有大小】。

变一变:(既然角有大有小)那你会把你做的角变大、变小吗,你是怎么变的?

我发现:(通过变一变,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两边)张开的大小】

比较:和老师的角比,谁的大?(一样大)说理由。

说明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两边的长短】

8. 练习:(想3)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请把活动角放回原处。

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分别是几时?

指角:在钟面上你找到角了吗?角在哪里?(生指P标)

指出:时针和分针形成的夹角就是一个角。这是一个角,这是一个角,这也是一个角。(T指)

发现:观察这三个角,你有什么发现?(5时角最大

大家发现了吗?怎么看出来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5时有5大格

小结:从2时到3时再到5时,分针和时针形成的夹角越来越大。

拓展:时针分针继续走,这个夹角真的会越来越大吗?(不点名)

出示:(8时、9时、11时)你又有什么发现了?(角又从大变小了)钟面上的角是不是很神奇?

9. 练习:(想4)接下来再来进行比较,这些是老师从三角尺上描画下来的角,为了便于区分,分别叫角a、角b、角c、角d。你能一眼比较出这四个角的大小吗?那这四个角分别对应三角尺上的哪个角呢?

验证:先自己想一想(猜想),再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验证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交流:角a对应左边三角尺上的角1(角2),也就是说三角尺上这两个角一样大。

      角b对应右边三角尺上的角5;角c对应右边三角尺上最小的角4。

角d对应左边三角尺上的角3(右边三角尺上的角6),说明这两个角一样大。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对三角尺上的六个角的大小关系更加清晰了。

【反思】

初次介绍角要充分引导学生会说、敢说、多说。比如“这是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第一次接触角,学生比较陌生,这时就得由老师引导学生多动嘴、多用手,用手边指边说,面向全体。为后面的介绍角做好准备,避免不必要的语句混乱,表达不完整。

图片教学一定要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充分借助学具,通过多种角度去感受角的特征以及属性。角有大小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认识角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点。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角的操作,和同桌互相指一指、比一比,让学生联系生活里已有的“大小”经验获得相应的感受,认识角有大小。并通过变一变环节鼓励学生探索发现角的大小与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再跟老师的大活动角比一比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从学生口中得到的答案可能不是预设的答案,但老师应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说出关键词,最后鼓励学生说完整。比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会说出“边”,那老师可以自然而来地继续问“与边的什么有关?”学生又指出“与边的长短有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