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中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一)
发布时间:2023-02-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丽锦

中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记载(一)

时    间

2.4

地 点

四1四2班教室

活动内容

培训

参加对象

三年级、四年级数学老师

活动目的

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活动过程:

一、      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大量选择了有意义的素材。即学生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新的学习内容。教材把四个领域的知识用小的单元形式,交叉安排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不断激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一些高年级的知识点下放到本册教材中。如:《轴对称图形》《认识小数》和再次《认识分数》等。而以前第六册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没有安排进来。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版块“数与代数”包括:《除法》《年、月、日》《乘法》《千米和吨》《认识分数》《认识小数》共六个单元的知识。

第二版块“空间与几何”包括:《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面积>四个单元。

第三版块“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一个单元。

第四版块“实践活动”包括:《生日快乐》《美丽的花边》《了解千米》《奇妙的剪纸》

和《我们的实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六个活动内容。

三、   单元教材分析:

下面,就根据四大版块来对本册教材作一个粗略的分析。

第一版块“数与代数”部分。

(一、)《除法》这个单元的《除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或三位数的笔算和口算。

(二、)《乘法》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两位数乘

两位数和解决实际问题几部分。

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笔算的过程和算理的理解和估算。

(三、)《认识分数》

这个单元的知识也是高年级的下放。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认识分数,把

一个整体来平均分,得到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解决求一截图(Alt+A)一或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问题,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认识小数》这单元的知识也是高年级的知识下放。还是那句话,在这里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五、)《年、月、日》

《年、月、日>单元的内容较以前大人地丰富了,增加了许多的小的课堂游戏,这正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如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找一找、画一画等等;还将统计等其

它单元的知识运用到这个单元,帮助学习。

(六、)《千米和吨》

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常见的量,是两个比较大的单位。学生在学习时,不太好进行实际的操作。

第二版块“空间与几何”部分。

(一、)《平移与旋转》

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数学中新加入的知识点之一。从课题来看,学生还是应该能够大概意思。

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把教学目标定得过于高,毕尽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还难以接受过于复杂的知识。

(二、)观察物体

本单元的观察物体是对上册教材中的观察物体的一次发展和提升。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

体拼成的物体。

(三、)《轴对称图形》

这个单元的知识是高年级的下放知识。在这里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教学目标制定得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面积概念的理解,形式多样化。面积的概念在这里不要求下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理解

并指出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所以理解好面积的意义很重要,又不好理解。面积一词可以借助其它知识让学生来理解。如面就是表面、脸面,所以面不是一个点,一条线段而是一块,一片。至于积,我们知道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的结果叫积,那么面积的积可否也理解成两个数相乘呢?这样,不仅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同时也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了一个铺垫。

2、面积的计算由学生探索得到。学生的探索过程,可以由猜测到实践再到结论;也可以

有上面提出的尝试用两数相乘得出积的办法,再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切记要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和材料,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3、面积和周长的区分。当然,学习了面积之后,要将它与周长之间进行区分。无论从概

念上、计算方法上还是单位之间都不相同,因此,在练习时,要有意识地设计出这样的题目,加深对两个内容的理解。教材中也有这样的安排。

《统计》

1、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主线,进行教学。这里要注意,不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数还应

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求平均数,学习这个知识的必要性是什么?教材中的例题是利

用统计图的知识,从而引出求平均数。在教学时,可以选取其它的例题来进行。如:学生

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跳水、体操和唱歌比赛,给选手打分的环节。

2、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

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

3、教材中习题的教学。在教材上,安排了一些习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如: 95页的练习九第1题,水塘边的木牌上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这个条件的含义要让学生讲透,尤其是要过游泳经历的学生最有发言权。第96页的第4题,在教学时,可以先不出示题目,只把统计图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估计出平均数,然后再计算出来,回答题目的问题。接着的第6题就有估计的问题了。而我们前面提到的比赛评分的问题教材上第97页有专门的介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