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预设: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谈话: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谈话: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谈话:怎么可以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
预设:用秤称一称
谈话:说说见过哪些秤?
预设:这节课主要用天平、盘秤来称量。提醒学生称时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盘秤的注意事项、
教师操作示范一次,称一称刚才那袋黄豆有多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准确来说要用秤称一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秤。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这里主要学习用盘秤,为下面的“找”一“验证”,“估”一“验证”的学习活动作准备。]
三、体验活动,感知克和千克。
(一)认识克
1、刚才这袋黄豆的质量是400克,同学们用了克做它的单位。1克有多重呢?
你猜猜哪些物体是接近1克重的。(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举例: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用天平秤一种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感受1克: 我们用手掂一掂这个2分硬币,1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轻)
5、掂一掂,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
6、除了这些,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1克。
7、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
8、拿出 10克1袋的米,用手掂一掂,看跟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
9、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10袋这样的米合起来是多少克?(100克)会有多重?
10、想好的同学,请你从学具里找出大约100克重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出100克的黄豆,还有可能找了其它。)用盘秤称一称验证。
11、估一估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几克。
12、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克有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再让学生感知10克、100克的重量,为下面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参照,也为下面逐渐过渡到1千克作准备。
(二)认识千克
1、你知道1袋食盐有多重吗?看!包装袋上写着多少?(500克)
2、2 袋食盐合起来有多重?(1000克)你是怎样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1000 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
3、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4、让学生找一找桌面上大约重1千克的东西。找到的举起来看看。四人小组里每人传着掂一掂。
5、如果两袋这样的沙合起来是多重?(2千克)
6、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设计意图:从500克过渡到1000克,从而引出1千克,为下面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作铺垫。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的数学活动,对1千克不同物品的充分感知,让学生深刻理解1千克的重量。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为下面正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克和千克的关系
1、刚才你掂过了1克和1千克的物品,1克和1千克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
2、你知道多少个1克合起来是1千克吗?(1000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就从刚才“500克+500克=1000克”那里提示学生。)
3、巩固练习:2千克=()克6千克=()充
3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再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学习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也是量与计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我联系刚才两袋食盐的质量合起来是1千克的实际体验深刻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并通过基础练习及时巩固。]
四、实践活动,巩固提升。
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质量单位。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了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在课的一开场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进步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理论感受过的东西.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想一想、称一称、加一加等理论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终究有多重,从而建立1克、l千克概念,明确1000 克=1 千克,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开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展猜测和验证,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才能。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本节课的缺乏之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一克重和一千克重的物体所用的时间较短,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动脑考虑,多用克和千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