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志在四方
——董亦湘烈士故事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李永清
“好男儿志在四方”是革命烈士董亦湘的宏大志向。董亦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潘家乡董家旦人。董亦湘是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常州籍革命英烈,他那信念坚定、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小有志向
董亦湘原名董彦标,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小天资聪明,学习勤奋。青少年时期,正值军阀混战,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胸怀大志。19岁那年,他在潘家当塾师,深得学生爱戴。他的案桌上置有一只笔筒,上面有他用小刀亲自镌刻的“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 的14个字,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董亦湘的名字里有了“亦湘”,包含他对伟人屈原的崇敬与向往。因为他从小理想远大,加上勤奋刻苦,所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长大干革命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毅然离开了家庭,22岁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业余自学英语、俄语,阅读马列著作,研究社会主义学说,与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密切来往。1921年4月,2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党小组组长及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等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董亦湘频繁往来于上海、无锡、苏州、镇江等地, 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道理,广泛开展国民运动。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的资本家故意停工、停发工人工资,还无理开除了许多工人。有一个叫顾正红的带领大家与资本家交涉,日本人非但不理,还对他连开4枪,顾正红重伤而死,还有10来个工人受了伤。工人们找到董亦湘,要跟日本人拼了。董亦湘认为不能硬拼,敌人有枪我们也不能怕,有枪我们也不能退,决定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罢工斗争,绝不能向帝国主义低头。
斗争就此愈演愈烈,半个月后,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党领导全国人民罢工罢课罢市,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帝的民族斗争。董亦湘始终冲在斗争的第一线,带领支部与工友宣传演讲、游行示威、发动群众,直到斗争的最终胜利。
1924年,党组织派董亦湘远赴苏联学习,他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任教,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深得学校信赖和中国留学生的爱戴。
三、牺牲为祖国
1930年1月,王明夺取了党中央领导权,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董亦湘、俞秀松等人不满王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路线,被戴上了“托派嫌疑分子”的帽子。董亦湘等人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受到了王明一伙的诬陷打击。1936年夏天,联共当局听信诬告,将董亦湘逮捕入狱。1938年5月19日,董亦湘被迫害,含冤而死。
1959年1月,经过复查核实,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和远东军事法院对董亦湘作出“无罪结案”“恢复声誉”的结论。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声誉。198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董亦湘为革命烈士。1987年4月,董亦湘烈士纪念碑落成,陈云同志为纪念碑亲笔题写了碑名:“董亦湘烈士纪念碑”。
今天,我们学习革命烈士董亦湘的精神,就是要像他一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勇敢面对永不屈服;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要对集体和社会有益。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做拥有“四个自信”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