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数学四年级 备课组活动记载(四)
发布时间:2024-04-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丽锦


数学四年级 备课组活动记载

时 间

4.7

 

四年级办公室

活动内容

业务学习


参加对象

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目的

《认识三角形》听评课活动。


活动过程:

一、陈丽锦老师执教《认识三角形》;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都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本课教材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后,再认识角各部分之间的名称.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如找角、摆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二、评课活动。

段凌颖:听了陈丽锦老师的《认识三角形》,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自然。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了解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4、教师重视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吴晶:本节课是三角形第一课时本节内容从观察屋顶框架图片抽象出三角形模型,认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及符号表示方法,通过撕、拼三角形纸片得出三角形内角和,通过议一议活动引出三角形按角分类,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的推理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准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容,通过充分的练习体会学习内容,掌握本节内容。

1、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推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利用“导学案互助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交流、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在愉悦中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在点滴的积累中获得了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通过有条理的表达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让学生撕、拼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再请学生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将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

3、利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互助研讨式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发现问题师生当堂共同解决,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