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 数学 | 主备教师 | 陈丽锦 | 课 题 | 认识三角形 | |||||
授课时间 | 4 月 29日 | 课时安排 | 1 | 课 型 | 新授 | 授 课 班 级 | 四(5)(6) | |||
三维目标 | 知识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 ||||||||
能力目标 |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 |||||||||
情感目标 |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难点 |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 |||||||||
教学资源 | 课件、光盘 | |||||||||
教师精讲 | 学生活动 | 调整与思考 | ||||||||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全班交流。
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不足。例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对学生的评价有不及时的情况;将学生应该放的更“开”等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及时纠正,争取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完美。
| ||||||||
作业 设计 |
补充习题
| |||||||||
板 书 设 计 | ||||||||||
教学 感悟 |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面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学习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