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的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聚焦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认真规划、深入实施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提升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二、具体工作
1.以落实课程常态实施为追求,不断强化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课程侧重通过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对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学校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素养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明确本学期各年级学生必修或选修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覆盖该学段全部任务群的劳动实践项目以及“劳动周”的对象、主题和任务。用好各学段省编《劳动》(通用技术)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手册》及相应的教师指导用书,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课程资源包,充分发挥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课程实施中的支持作用,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2.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旨归,不断优化活动过程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研究性学习与劳动课程的联系,加强劳动课程各任务群之间的联系,坚持整体设计、综合实施,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来解决课程内容丰富性和课时安排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尽量避免将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肢解成几门学科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考察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基础和核心,不同活动方式彼此渗透、融会贯通。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团队合作、组织与规划、信息搜集与处理、动手操作、沟通表达、观察、反思与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活动的意义,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将学生的活动引向深入,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3.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不断深化课程研究
领会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了解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联与区别,明确学校在课程实施和管理上的基本要求。继续认真学习与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把握课程的本质属性、核心任务和特有方式,努力提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与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创新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方式,采用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经验分享、沙龙论坛、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实践性课程的评价研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兼顾家庭实践评价与社会实践评价,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作用,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制订循序渐进的评价目标,采用项目实践、交流对话、技能测试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促进学生认真参与实践,教师认真改进教学。发挥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采取参与式、互动式教研等,挖掘教师个体优秀经验,做好已有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的推广工作,全面推动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创造性地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积累经验。
三、主要活动:
月 份 | 内 容 |
九月 | 1.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全体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认真学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 制订本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3. 分层部署本学期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研究工作 |
十月 | 1. 组织参加常州市期初教研活动 2. 组织参加市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
十一月 | 1. 组织参加常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 2. 参加市常州特色劳动学科课型研究活动、劳动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
十二月 | 1.分学段组织专题观摩研讨活动、特色展示活动 2.参与市劳动学科“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
2025年 一月 | 1.组织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讨交流活动 2.本学期工作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