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例1,“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方法,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图形朋友。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师:看,这里也有一些图形,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将它们分分类吗?
师:我们可以根据图形边和角的不同来分类。边和角是研究图形的金钥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最常见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看,这是我们的教室,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正方形?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吗?
师:你们一下子就找到了生活中藏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着与众不同的的特点。小朋友想不想研究?
三、猜想验证,自主构建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在操作中引发猜想。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的模样。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小棒,你能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吗?
① 想一想:至少选几根小棒,才能摆出一个长方形?(板书:4条边)
② 摆一摆:同桌合作,任选4根,摆出一个长方形。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实物投影三个不同的长方形,交流反馈。
(2)在验证中内化特征。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板书:验证)
课件出示【探索一:我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①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对边相等?4个角是直角?
② 做一做:同桌合作,选择数学工具,动手验证猜想。
③ 说一说:和你同桌交流结论。
师:都明白要求了吗?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直尺和三角尺,进行验证,别忘了把你们的结论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生活动。
(3)在交流中归纳特征
师:你们是怎样验证的,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4)在反思中积累经验
师: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我们先通过摆小棒,大胆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量、折、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最后得出了结论。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合作学习
师: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你们也能像刚才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一样,先大胆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量、折、比进行验证吗?拿出正方形纸和学习单,边研究边记录。
(2)交流汇报
师: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猜想。
3.对比归纳,沟通联系
(1)师:学到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学生总结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调整板书,用表格呈现二者的关系。
师:长方形对边相等,通常,我们把长方形的长边叫作长,短边叫做宽。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通常,我们把正方形边的长度称为边长。(板书:长、宽、边长)
(2)师: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师:是的,我们都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都要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操作验证的时候,可以用折、量、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我会创造
(1)做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些物品:钉子板、两副三角板、方格纸,任选一样,做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②交流发布(投影学生作品):
(三角尺)师:他们拼的对吗?
师:要怎么选三角尺才能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要选两副完全相同的三角尺。
(方格纸)师:你们是怎么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画的长方形长、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钉子板)师:这位同学围得对吗?围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③小结方法
师: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一定能拼出、或画出、或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呢?
④变式拓展
师:你们能把他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吗?
生1:把长边变成和短边一样长就行了。
生2:或者把短边变成与长边一样长。
师:谁能上来变一变?
提问:变的时候注意什么?
师:当长方形的长变得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师: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再变回长方形,又该怎么办呢?
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师可以互相转化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基于对特征的理解,运用特征制作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会想到拼、画、围的方法。在组织交流时,一是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介绍做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特征的认识。二是要有层次的进行反馈,在用钉子板围出图形后,还要解决长方形与正方形图形的变换问题。
2.我会判断
师:猜一猜,信封里藏着的是什么图形?出示:神秘信封。
师:露出一个锐角,可能是今天学习的图形吗?为什么?
①第一次猜测
②第二次猜测
③第三次猜测
④总结经验
师:确定一个图形的秘诀是什么?
五、交流收获,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这些知识,我们是怎样研究获得的?
师:今后,我们还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意见和观点、提出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在小组内自主选择钉子板、小棒等学具去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小组活动中,多数学生选用两长两短的小棒来围,或采用较多的小棒组合起来围,也有一些学生围成的图形与自己汇报的名称不相符合,或是与自己介绍的内容不相符合的,都被同行指正后二次修改,并汇报交流。在成功或不成功的操作与汇报交流活动中,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能展现出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更牢固地树立学习自信心。再如,“猜一猜:信封里的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我逐步地提取出教具纸的的一部分,学生根据观察到的部分形态,结合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识,猜测可能是哪一种图形?一些没有内化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学生就在研讨中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意见,一会儿认为是长方形,一会儿又同意是正方形。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请不同意见的学生代表发言:“你是怎么想的呢?”最后在辩论中发现:“要观察完整图形,才能正确判断。”总之,我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运用实验操作,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动”促“思”,同伴合作,手、脑、口并用,在指、猜、比、量、折、评等活动中掌握知识,对特征关系有了鲜明的认识。学生在老师的适时激励下乐学、善学,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在“尝试探知、验证体验、创新思维”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