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的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动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优质化发展,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化课程管理、强化师资培训、深化课程研究,形成学校和区域课程特色,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二、具体工作
(一)强化课程管理,推动课程常态实施
1. 优化课程实施基础
设计学校课程:依据课程方案,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资源条件,制定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劳动课程侧重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注重整体规划,将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课程设计,统筹考虑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和社区资源,形成完善的课程实施方案。
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省编《劳动》(通用技术)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手册》及教师指导用书,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及时总结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课程资源包。充分利用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专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2. 落实课程管理责任
完善教研组建设:设立稳定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强化管理与研究协调工作。
优化师资配置: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专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学科教师专业优势,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社会力量参与课程指导。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与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
3. 强化课程实施督查
确保课时: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灵活安排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研究情况,确保课程有效落实。
落实评价:教师需有实用的教学方案、具体的活动过程记录、必要的活动总结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每学期的综合评价及等级评定。
(二)抓实活动过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 突出综合性主题
体现课程关联:加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研究性学习与劳动课程的联系,加强劳动课程各任务群之间的联系,坚持整体设计、综合实施,体现“大主题”“项目化”“长周期”“持续做”的课程实施模式。
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主题学习解决课程内容丰富性和课时安排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避免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肢解成几门学科教学。
综合多种活动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以考察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核心,融合多种活动方式实施。
2. 突出实践性学习
强调具身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避免单一、机械的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
聚焦核心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团队合作、组织与规划、信息搜集与处理、动手操作、沟通表达、观察、反思与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重视创意物化: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整理、提炼和交流,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
3. 突出支持性教学
优化教师指导:根据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任务和重点,结合具体活动进程,适时上好选题指导课、方法指导课、过程反馈课、信息整理课、成果汇报课、总结评价课。
关注学生表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活动的意义,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三)深化课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面向全体做好培训
落实全员培训:结合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组织全体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指导纲要,领会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强化理论学习:继续认真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核心任务和特有方式。
做好技能培训:加强课程实施必需的纸工、泥工、木工、金工、电子技术、机械维修等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教学工作。
2. 聚焦专题开展教研
创新教研方式:发挥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研,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经验分享、沙龙论坛、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鼓励课题研究:关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围绕“活动方式的整合融通”“写实记录与表现性评价”“项目化劳动实践”“创意物化的实施策略”等专题开展行动研究。
推广研究成果:组织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挖掘教师个体优秀经验,推广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 立足实践发展教师
鼓励实践探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创造性地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积累经验。
丰富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利用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和专题研究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拍摄“精品课”“名师课堂”等视频课例,丰富课程研究资源。
搭建交流平台:强化学科中心组建设,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校际联动式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三、主要活动
二月:部署课程实施与研究工作,参加常州市期初教研活动。
三月:指导学校申报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
四月:组织观摩研讨活动。
五月:参加市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组织专题观摩研讨活动。
六月:组织课题研讨交流活动,进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