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语文
李柯涵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浣溪沙》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05-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柯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能理解词的大致含义。

3、体会词中的人生感悟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能理解词的大致含义。

难点:体会词中的人生感悟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认识作者导入:

1、猜人名导入:

在课程正式开始前,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猜猜他是谁。

老师等一下会告诉大家和这个人有关的内容,看看哪位小侦探能抽丝剥茧,找到答案。

出示苏轼的相关内容,猜猜他是谁,指名学生说答案:苏轼。

2、是的,他就是苏轼,北宋文坛上的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齐读课题《浣溪沙》。板书课题。

3、复习方法:

(1)  之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词的?读好词、理词意、悟词情。

(2)  今天,我们也会通过这三个环节来学习这首词。

二、     学习《浣溪沙》

学习活动一:读好词

1、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想理解一首词,我们需要读好它。出示《浣溪沙》,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2、 指名两位学生试着读一读。教师随机正音(抓住多音字:少,看来选择多音字的读音需要从它的意思入手)。齐读。

3、 读好词不仅仅是要读对,还要读出它的节奏、停顿。播放朗读《浣溪沙》,请你们认真听一听,告诉我,在朗读这首词时要注意什么?停顿为四三,语速要慢。现在,2分钟时间自己练习一下。指名两个学生来朗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4、 同学们,以前我们也学过很多首词,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词和诗的区别是什么?

(1)  词有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浣溪沙。这个词牌名相传和西施浣纱有关,是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牌。苏轼对于这个词牌也是情有独钟,一共创作了46首《浣溪沙》。

(2)  词分为上下阕。

(3)  词的每个分句字数可能不一样,所以又叫长短句。

5、 认识小序

(1)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知名文学家,写出来的词和普通的词也有不同,你发现了吗?

(2)苏轼的这首词多了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小序”,又叫“引子”,通常用于解释写作背景或者是创作意图。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序的意思?(作者到蕲水清泉寺游玩,清泉寺在兰溪边上,溪水向西流淌。)

(4)同学们,小序中有个特殊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水向西流。出示水向东流的内容,其实中国的水基本上的向东流的,因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水往低处流,所以中国的河水都是向东流的。而兰溪中的水却是向西流的,苏轼正是在这个特殊的现象中获得了感悟,才写下了这一首词。我们一起来再读这一首词。

学习活动二:理词意

同学们,第一个活动大家已经圆满完成,接下来我将进入第二个活动:理词意。

1、复习理解词意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理解词意的方法有哪些?(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

2、接下来,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理解词意:

(1)上阕:山下,初生的兰芽浸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没有泥土,很干净。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

(2)下阙: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因老去而悲叹时光易逝。

学习活动三:悟词情

刘勰曾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言文字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那苏轼的这首词又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悟词情。

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1)圈出上阕中的景物,想象一下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找到下阕运用典故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想一想从下阕中,你能读出写什么?

2、结合上阕想象画面

(1)出示要求:圈出上阕中的景物,想象一下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大家找一找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呢?(溪边兰芽、松间沙路、雨中子规)

(3)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安静、清幽、优美)

(4)“子规”也是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情感的意象,看看这些句子,你知道“子规”通常和哪些情感有关?(出示与子规有关的诗句)

(5)按常理来看,子规经常用来表达痛苦、忧愁和哀伤这一类的情感,但是这首词中,你们读出类似的情感了吗?没有。苏轼反其道而行之,借助这些春天景物描绘了一个安静清幽、生机勃勃的画面。

3、理解典故,体会感情

(1)  同学们,苏轼博学多才,在这首词的下阕还用了一个典故,你找到了吗?

“休将白发唱黄鸡”其实化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白居易用这首诗感慨人越老,看到时间流逝就越悲伤。

(2)而苏轼却认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因老去而悲叹时光易逝。说明苏轼他是个怎样的人?(积极乐观)

(3)苏轼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他觉得可以,所以用了反问的手法。可是有句诗是这样的,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那么,人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少在生理上是否定的,但是在什么上是可以的?心理上。年老意味着什么?有经验。有经验的师傅肯定比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更厉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老当益壮和自强不息)。

师生合作读好这首词。

3、了解写作背景:

(1)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46岁)。(出示《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佩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实就是因为这两个词,就被政敌抓住把柄,让原本只是为了表示感谢的文章变成了讽刺朝廷的文章,并以此为导火索引发了乌台诗案。苏轼含冤入狱四个多月,最后从文坛政坛的顶流人物到被贬黄州,耕于东坡,做了农民。

(2)  你觉得此时苏轼笔下子规的哀鸣会说些什么才符合他此时的心境呢?(痛苦、委屈、不公、绝望)可他并没有诉说这些,而是成为了那个总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那个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齐读这首词。

三、     拓展阅读

1、苏轼一直都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吗?

2、出示苏轼的《卜算子》《定风波》,老师找到了两首词,分别写于苏轼初到黄州和到黄州三年两个时间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苏轼被贬黄州的心路历程。

《卜算子》:刚到黄州和普通人一样,觉得迷茫、消沉和孤单。

《定风波》:走出阴霾,拥有了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洒脱。

四、          总结

同学们,不管身处什么环境,总能把日子过得多姿多彩的苏轼就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北宋词坛,也希望大家能像苏轼学习,学习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

五、          板书设计:

浣溪沙

           苏轼

写景:溪边兰芽、松间沙路、雨中子规

抒情:积极乐观、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1df11c52b2b6098d5601d51e5c7fa44.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