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这首词属于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里的一首。此词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加上其他词人对于这首词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词中真意。
在教授古诗词时,理解也要结合写作背景。所以,授课时,对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进行了一定的讲解,课外拓展时我也选择了两首苏轼刚到黄州和到黄州三年的词,一起探讨苏轼的精神。整堂课学生学习认真,讨论积极。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第一,在讲解上阕中“松间沙路净无泥”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净无泥”的含义不仅是指当时的环境,更指苏轼内心之“净”。第二,授课过程中应当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本次授课,重点本应在感悟词情这一块,但前面读好词,理词意花费时间还是较长,导致课外拓展时间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