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6-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秦梦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秦梦璐

本次公开课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核心内容,通过游戏导入、情境探究、符号抽象等环节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验证与应用过程。现结合教案设计与课堂实施,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反思:

一、情境导入:以竞赛激发探究兴趣

教案设计以“男女生口算竞赛”作为课堂开端,通过刻意设置“不公平”题目(如19+72与72+19),成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当男生组发现题目“重复”时,教师顺势追问:“为什么数字位置不同,结果却相同?”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学生从被动计算转向主动观察。课堂实施中,学生不仅快速归纳出“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初步猜想,更自发提出“是否所有加法都适用”的质疑,为后续探究奠定了思维基础。

二、探究活动: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

“加法交换律”的新授环节,教案设计了“观察例题—自主举例—符号表征”的三步探究法。学生基于跳绳人数的情境(28+17=17+28),通过写出多组等式(如45+36=36+45)验证猜想,并尝试用图形、字母等多元方式表达规律。课堂生成中,部分学生用“△+○=○+△”的图形符号抽象规律,另一部分学生则直接迁移至字母表达式(a+b=b+a),体现出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教师及时捕捉这一差异,通过对比不同表征方式的共性,帮助学生统一认知:数学符号是规律的高度浓缩。

然而,在“加法结合律”的探究中,教案设计的“先算跳绳人数”与“先算女生人数”的分组计算(如(28+17)+23与28+(17+23)),虽能引导学生发现“运算顺序改变,和不变”,但部分学生在用字母表征((a+b)+c=a+(b+c))时,仍存在对括号作用的模糊理解。这提示后续教学需强化“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具象演示,如用不同颜色磁贴区分计算步骤,降低抽象符号的认知门槛。

三、练习设计:分层巩固与思维延伸

教案中的练习环节分为“判断巩固”与“简便计算”两部分。在“判断题”中,学生能准确识别如“a+b=b+c”的错误表达,但对“37+29+63=37+63+29”的变形应用尚显生涩,反映出从“识别规律”到“灵活运用”仍需过渡。教师临时增加“算式变形竞赛”(如将158+234+46改写为含结合律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优化意识,部分学生自发总结:“先凑整百数计算更快”。这一生成性资源印证了教案中“渗透运算律应用价值”的设计意图,但也暴露出预设练习梯度不足的问题。

改进方向

1. 增加变式对比:在巩固环节设计“陷阱题”(如25+(75+a)与(25+75)+a的对比),强化对结合律本质的理解;

2. 优化技术融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括号移动对运算顺序的影响,突破“符号抽象”难点;

3. 延伸生活联系:布置“寻找生活中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如购物小票、路程计算等),促进知识迁移。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运算律的教学需在“规律发现”与“思维可视化”间寻求平衡。未来将继续践行“情境—探究—抽象—应用”的螺旋式教学模式,让数学规律真正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活性知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