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芬)《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有幸听了三年级边静波老师的《海底世界》,边老师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海底世界纪录片片段,将学生迅速带入神秘的海底情境,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入课文的学习,为后续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能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描写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关键语句,进行精读与赏析。例如,在分析“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时,通过提问“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拟人化修辞手法的妙处,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积累了优美的词句,提升了语言感受力。教学中,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围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和丰富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有的进行整理归纳,有的代表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中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尽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在课堂上仍有少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言较少,更多地是倾听他人的观点,没有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我没有及时关注到这些学生的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引导和鼓励,使得教学未能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课堂评价方面,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回答大多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的环节设置较少,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边老师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时间,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讨论时长,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