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
(课题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出台了多种学科教学建议、教学常规要求等规范,我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相应的课程规划、学科教学建议等。老师们在执行方面比较自觉,但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过分关注了教学方法、手段的新颖,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常规,在教学常规有效性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一部分教师备课就是抄教案,根本谈不上教材的研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分析,缺乏课程意识,“以教材为中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目标成了纸上谈兵;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的个体参与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教学中还存在重视寻求合作、探究的形式,却忽视其深层的、本质的内涵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一部分老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把课堂管理理解为严肃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的一般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课外的作业布置、批改机械化,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欠缺等等。正因为对教学常规执行的偏离,就出现了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进步,造成课堂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这样的常规,不仅不适应每个班级的学情,而且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传统的学科教学常规过分强调纪律,削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惰性,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下的新理念教学方式,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课堂上,气氛活了、发言积极了、活动性强了、可是学生也活了,其实也给教师带来了困难。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给课堂带来新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一个必要的常规。
对于教师而言,新课程下对课堂教学常规的反思、把握、感悟、改造与重构,有利于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落实三维目标,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着眼于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优秀的品质、学习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与促进其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在继承传统教学常规精华的基础上,唯有在新的常规中注重细枝末节的渗透和内化,注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积淀,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才可能实现渗透灵魂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文本形式的常规还是教师思想观念中的缄默的常规都要体现在学生发展中,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常规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建完善的教学常规能够对学校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常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学校的“法”,系统、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常规对学校的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常规一经建立,将会成为学校管理部门评价、考核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基于以上思考,我校拟订了“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学科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师生主动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指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动发展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把教育教学发展作为自身内在的事业追求,主动承担学生素质发展职责,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主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重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重新建立,意指对原有制度、规范的否定,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建立一套规范和标准。而我们在此所提到的重建,是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重建,是在对本校教学常规反思、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修正、补充、完善。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是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是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重建学科教学常规,不仅研究制定教与学的常规要求,而且包括教学常规的贯彻执行和考核评价;它着眼于引领师生的主动发展,不是简单的规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是鼓励学生发展性地学和教师创造性地教。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制定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切本校实际的教学常规,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教师将课改理念真正落实为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4)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现状进行分析、反思。
通过此调查获得的教学常规的现状资料,特别是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合的现状,进而为重建新的教学常规方法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事实依据。
2、研究制订着眼于引领师生主动发展,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常规要求。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参考《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总结多年来本校教学常规来研究制定教师教学的常规和学生学习的常规,组织各学科根据学校制定的教与学的常规,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本学科的教与学的常规。
3、实践学科教学常规并形成相应的改进、实施策略。
通过教学常规的落实,优化教学过程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组织机构上突出教研组的管理作用,通过教研组引领教师参与管理,加强督促。引领学生、家长、社会参与评价,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检测常规落实情况,加强管理、互相促进。
4、研究制定师生执行重建后的学科教学常规的评价机制。
依据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既评价教师执行常规的情况,又评价教师教学创新的成果;依据学习常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改变原来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形成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
2、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文献研究法:阅读、研究、分析关于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段等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提炼出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或品质。
五、保障措施
1、专家指导。对于本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
2、组织机制保证。由校长室、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3、研究队伍保证。
课题组核心人员,理念新颖,科研能力强,对教育教学有其独到的见解,有着很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将把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与反思、教学研讨等活动,将学、思、教、研融于一体,将课题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6月)
1、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2、开展教师执行教学常规及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请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和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2012年7月—2014年6月)
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总结,在阶段性总结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并及时发现典型,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推广,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14年9月—2014年12月)
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请上级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七、研究组织
1、组 长:杨建东(工会主席、副校长 中高)
本课题研究中担任总负责人职务,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
2、副组长:钮里平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网页管理、负责课题的运作协调、课题实施过程监督。
副组长:鲁利玲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撰写阶段性总结。
3、翁惠琴 陈映华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如校内外的听评课、讲座及论文、案例、课件的评选)的安排、资料(如活动的通知、内容记录、签到薄及获奖证书等)的收集。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和原始数据、原始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吴新民 李永清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文字信息的收集与录入,教师课题博客信息的搜集与归类整理。
5、杨丽娟 赵敏华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教师备课笔记、各类总结、计划、论文的收集工作。并督促教师成长档案袋各项内容的完善。
6、张文 徐雷波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课题实验活动图片信息的收集、归类整理和上传信息至课题网站。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课件的制作和校园网的建设等。
7、语文子课题组:组长钮里平(负责语文子课题研究工作)
组员蒋 丽、徐建新、秦英芳、陆雪梅、马 婷、许秋玉、王惠云、钮晓萍、吴冬梅、唐群益、鲁 瑶 赵雪芬
8、数学子课题组:组长 张 文(课题专题网站的建立与管理及数学子课题研究工作)
组员 韩 英、 唐萍仙、李 敏、唐飞云、徐向东
9、英语子课题组: 组长 汤凌云(负责英语子课题研究工作)
组员 鲁 燕、鲁秋兰 陆品玉 杨唯洁 陈丽 汤凤琴
10、综合子课题组:组长 谈冬玉(负责综合子课题研究工作)
组员 吴文明、殷晓霞、马建强、王安石、张文波、顾晓明
八、预期成果
本课题于2014年12月一轮研究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集;
2、建立完善的本课题专题网站;
3、个案集、反思集、论文集;
4、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教学常规集;
5、制定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
6、发现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有效策略。
执笔:鲁利玲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