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师生主动发展,重建课堂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 方案(美术)
发布时间:2013-03-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晓霞
一、课题的背景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画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理论依据
兴趣先导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先导。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会自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率比吗啡还要高出500倍。英国吉伯特?哈特教授说过:如果你教的班级有30个年轻人,他们正在一起费力地向知识的山峰攀登,这时你若能合理地给他们一些享受,那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好几倍。因此,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不会有压力,而且记忆、理解、创造等方面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事实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来说,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生,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以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浓烈,但持续度低,时间短,他们不愿受任何束缚,他们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想通过分段练习来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是点火牵线人。唤起蕴藏在他们身上沉睡的力量,使他们从懵懂中清醒。美术教师的第一步应该在“唤起”上做文章。唤起即诱导,“诱导”二字开始阶段“诱”最重要。应该承认“美术”二字最大的诱惑力在“美”,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把美的画幅展示给学生,然后再演示美的画幅的诞生过程,就会唤起学生心灵对美的追求。
2、有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园期间的孩子们喜欢画画的占99%,到了小学高年级对美术学习有兴趣的不足75%,而到了中学对美术有兴趣的不足50%,美术爱好的下降是来自文化课的压力。虽然文化课成绩是重要的,但要建立、宣传、用实践证明这样一个观念:学好美术并不耽误文化课。学好美术是与提高学习、认知世界的能力,是与文化课相辅相成的。
3、让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持续增高更重要,这便在于加强学生们在校期间的美术实践。黑板报,墙报,展览,作品评选,对校外的公益宣传等,都能激励学生们拿起画笔为社会做事为世界添美。
4、创办班级画册,画自己想画的,用绘画表现自己的心声,写绘画日记。我想这一活动一定会大大的激发起学生的绘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学生美术问题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运用这一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3月15日—2013年4月15日)
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
2、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15日---2013年11月15日)
1、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2、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4、以点带面,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其他年级实验。
(三)总结阶段:(2013年11月15日---2013年12月15日)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构成
1、每班创办一本精美的画册。
2、写好教学随笔,反思自己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
3、课题结题报告。
201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