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
数学子课题实施方案
武进区潘家小学
一、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需要教师转变以往旧有的教学观念,创生出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一种新的与已有观念能相承递进的新的教学常规,来促发教师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提出“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基于当下,亦展望未来。
一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课堂。把重建教学常规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遵行现实,从小处入手,也从大处考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有教学常规越科学、越有指导意义,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二、是规范课堂管理的需要。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毋庸讳言,我们离理想课堂这一目标还相去甚远。依托教学常规的重建,来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要义。用规章制度的形式将教学工作中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做法、环节、阶段等明确化、具体化、可操作,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既成为日常教学工作必要的基础起点,也成为向规范、精致课堂推进的目标。
三、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立足教学常规的重建,又落脚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本真目的是能促进师生双向主动发挥。重建之下,数学课堂视角下教学常规中的每一个步骤的目的都为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服务,都为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服务,以此让学生从中获得发展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师生主动发展:教师和学生在一种积极、融洽的、向上的动态环境中,通过双向的教与学的活动,催生自我发展意识,继而通过具体的方式方法获得身心愉悦成长。
常规:是通常的、一般的规则,是基本的、具体的行为要求。
学校教学常规:从狭义来说,是指正常状态下相对稳定的教学工作准则和教学行为规范;从广义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学校成员所认同的教学规章制度、惯例程序和传统风气的总和。
2、理论依据
赫尔巴特从传统教学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过程常规;
杜威根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骤教学过程常规,如果持不同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常规,不同学科也会有不同的教学常规;
凯洛夫把对教师教学规范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前与课后,形成了著名的教学过程“五环节”说:“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成绩评定”。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总目标:以师生主动发展为目的,以教学常规为规范体系,以有效的行动为落实支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规范数学教学行为,促进师生双赢发展。
具体目标:
通过实践和研究,对已有数学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发展性修订,以完备学校教学常规体系;
通过实践和研究,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的有效实施,并在实施进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通过实践和研究,加深对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的内心认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成学生生命成长。
2、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并进行分析、反思。
通过调查,获得当下数学课堂执行教学常规的现状资料,特别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现状,进而为重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常规方法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事实依据。
2、研究制订着眼于引领师生主动发展,适合本校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参考《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总结多年来本校教学常规来研究制定教师教学的常规和学生学习的常规,组织各学科根据学校制定的教与学的常规,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本学科的教与学的常规。
3、实践学科教学常规并形成相应的改进、实施策略。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组织机构上突出教研组的管理作用,通过教研组引领教师参与管理,加强督促。引领学生、家长、社会参与评价,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检测常规落实情况,加强管理、互相促进。
4、研究制定师生执行重建后的学科教学常规的评价机制。
依据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既评价教师执行常规的情况,又评价教师教学创新的成果;依据学习常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改变原来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根据研究对象和不同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及日常行为中,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在实验中坚持理论先行的原则,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别人的好的经验,融入到课题的实践中。
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研讨,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促进实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2、研究思路
建立组织。课题将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引领下,由本区若干名骨干教师成立课题核心研究小组,在相关学校展开研究与实验,以此形成核心成员与学校教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
完善方案。由课题组核心成员制定本课题的总体方案,各子课题组组长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框架。
加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实验学校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初步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
开展研究。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帮助教师将已有的经验上升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在行动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及时总结。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教研方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成果,通过区域性教研活动、网络平台等途径,积极在本区域内宣传推广。
3、研究过程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本课题将分四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
(1)学习有关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
(2)撰写课题设计方案;
(3)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2.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课题方案及相关理论;
(2)制定学年研究计划。
3.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围绕研究目标开展研究;
(2)做好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1)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2)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2)课堂教学展示会;
(3)撰写研究报告;
(4)编辑教学论文、课例集等,请上级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五、研究组织
组 长: 张 文(课题专题网站的建立与管理及数学子课题研究工作)
组 员:杨建东、赵敏杰、翁惠琴、陆品荣、蒋 芬、许雪娟吴新民、周黎洪、韩 英、 唐萍仙、李 敏、徐向东陈政新、唐萍仙、唐飞云、钮丽英、段凌颖
六、预期成果
本课题于2014年12月一轮研究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2、建立完善的本课题专题网站;
3、个案集、反思集、论文集;
4、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教学常规集;
5、制定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
执笔:张文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2013年2月